92派企業家的激情與理想
20年前的1992年春天,“小平南巡”開啟了中國市場化改革的序幕。在那前后,一批體制內官員、學者選擇了辭職下海的道路。當時,他們中不少人已經位居處級、局級官階,坐享大好的仕途。現如今,下海二十年之際,當年的那撥人,還有多少依然屹立在時代的潮頭浪尖?如今,被稱之為92派的一群企業家,可謂其中的佼佼者,目前依然活躍在中國經濟的大舞臺上。
“92派也可理解為‘久了就二’,這群人最大的特征就是喜歡拽‘大詞’,最小的詞是民主,大的就能聊人類,說宇宙了。”這是萬通地產董事長馮侖在最近的一次主題研討會上對92派企業家的新注解,道出了他心中的憂慮:企業家本應好好賺錢,但現實逼使他們不得不熱衷公共事務。顯然,在馮侖眼里,他們扮演了標準的公共知識分子角色,而這不應該成為常態。
在這次大佬云集的會議上,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時至今日,92派企業家的激情絲毫不減,理想豐滿依舊。這固然有外在因素的深刻影響,但更多的還是這群人骨子里的激情理想使然。
92派一詞,最早源自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先生,專指20年前政府官員、知識分子等社會主流精英下海組成的有責任感、使命感的企業家群體。他們也愿意將自己定義為“新士大夫”企業家。
顯然,這個群體是1992年市場化改革后誕生的第一代企業家。貼上了這一極具時代印記的標簽,意味著中國企業家群體已經逐步進入代際傳承時期,企業家精神也在低迷中形成社會思潮,民企也正在享受著與國企截然不同的,贏得民眾真誠贊譽的別樣精彩。
92派企業家,近年來越來越頻繁的活躍在社會經濟的風口浪尖。他們曾經的激情和理想,他們的創業故事委實十分精彩,足以擔當新時代企業家階層的榜樣。
1993年,身為副局級官員的陳東升毅然脫離體制內,下海創辦嘉德國際拍賣公司。三年后泰康人壽成立。之后沒幾年,泰康人壽就接連創下了中國保險行業的多個第一。
而馮侖在下海之前一直在中宣部、中央黨校和體改委工作,理論研究和主旋律宣傳是他的主要任務,與今日從容地講段子的買賣人截然不同。他是一位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創建萬通地產,還策劃并領導陜西證券、華北華聯等企業的收購及重組,使萬通集團在幾年內總資產增長逾30億元。現在,他更愿意以地產思想家的身份出現。
1991年,俞敏洪被迫辭去了北京大學英語教師的職務另謀出路。然而,這一次下海卻使他看到了新的機會。盡管留學失敗,俞敏洪卻對出國考試和出國流程了如指掌,同時他對培訓行業也越來越熟悉。
1974年初,18歲的郭凡生作為“體優生”被招進部隊。在軍營里,郭凡生苦學了三年,最終在退役當年考上了人大工業經濟系。1982年開始,他在內蒙古黨委研究室、國家體改委從事西部發展與企業制度方面的研究。1990年,郭凡生下海,隨后創辦中國領先的B2B電子商務網站——慧聰網。
同時期下海,如今成為行業翹楚的大佬級人物還有:中期田源、匯源朱新禮、中坤黃怒波、中誠信毛振華、建業胡葆森、零點袁岳、華誼王中軍等等。如果一直羅列下去,這將是一個極其讓人激賞的長長名單。
確實,92派企業家可謂下海二十年過程中,最為成功的典型代表,更是當代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的先鋒。無疑,作為市場化改革后崛起的第一代企業家,較之李彥宏、馬云等新生代企業家來說,他們多數人在青春年代,都被體制所深度裹挾,帶有很強的體制內色彩。
其中的很多人,三十而立之際正在中宣部、中央黨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科院等機構就職,干的主要工作就是論證市場經濟的合理性,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理論基礎。隨后,他們投身實踐,將自己的理論用于創業過程之中。比如陳東升、毛振華、馮侖等人的理論基礎,絲毫不亞于如今的專家教授。或許,獨特的理論研究背景,加上對體制的深切體會,讓他們對現實問題的癥結看的至為透徹。
這一切當然為他們下海成功奠定了基礎,而這樣先天的思維優勢、工作經歷當然得益于長期的深居體制內部。所以,92派企業家今天的成功,肯定不能否認他們受益于體制紅利。“攜資源以下海”的說法,嚴格說來一點也不為過。而新時期,在多數領域已經接近飽和狀態的情況下,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顯然不可能寄希望于體制資源帶來的紅利效應,那樣的好時候,已經一去不復返。而是需要更多的激發企業家的創新、管理能力,企業家精神需要得到重振。
不過,近幾年社會現實卻十分嚴峻,本應大力弘揚的企業家精神卻正在萎靡,這也是何以92派企業家越來越多的參與到社會公共事務當中。我想,如果接下來國進民退浪潮依舊,金融資源錯配得不到糾正,公務員熱不能降溫,只怕企業家精神會愈發低迷。正是如此現實,中國企業家群體整體上因此而對實業產生厭倦抵觸情緒,大量民營資本洶洶涌進投機性質的行業,賺取快錢的欲望強烈,投機心理大增。
這就要求政府在宏觀調控之際,行政干預大幅減少,加快推進經濟體制的改革,讓市場發揮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讓企業和民眾回到中國經濟大舞臺的中心。92派企業家不應該再成公共知識分子,他們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公司管理、技術創新和賺取利潤之上。不過,現在不太健康的經濟土壤,止步不前的改革現狀,只怕92派企業家很難抽身社會公共事務,他們的激情與理想,會足以支撐一個典型的公共知識分子形象,繼續為中國經濟的市場化加速改革奔走呼號。
當有一天,中國企業家群體不用再“久二”的時候,或許就是中國經濟真正迎來欣欣向榮、優質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崛起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