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時代的門戶變局
今年年初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報告稱,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已突破5億,手機網民規模增長至3.56億。更為驚人的是智能手機應用的增速,以蘋果App Store為例,在發布9個月后,App Store應用下載量達到10億次, 2011年1月份達到100億次,截至2012年3月,蘋果公司官方宣布App Store下載已經超過250億次。其中2011年1月,中國iPhone App Store下載量僅占中美兩個市場下載總量的18%,到了11月份比重增長至30%,并且有望在2012年超越美國App Store。這些數據的背后是一個已經到來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的成長規模和速度超越了我們的想象,以前獲得100萬用戶,美國在線花了9年時間。現在僅僅是Instagram在登陸Google Play應用商店后不到24小時的成績,這種變化也在深刻影響著門戶網站。
新浪、搜狐、網易等傳統的互聯網門戶已經有了十年以上的歷史,一直以來門戶本身并沒有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始終圍繞新聞資訊在不斷做加法,逐步提供包羅萬象的服務內容,力爭成為網絡世界綜合服務的入口,這些門戶以一個巨大的體量、大而全的服務一直占據者互聯網服務的中心。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門戶發生了徹底改變。
全閱讀轉向速閱讀
新聞資訊一直是門戶最重要的服務內容,提供最為全面的新聞內容也是門戶最大的優勢,門戶培養了網民的閱讀習慣,他們習慣于通過門戶了解包羅萬象的新聞資訊。但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門戶的新聞的閱讀方式已經從全閱讀向速閱讀轉移。
新聞資訊是一種剛性需求,幾乎所有的移動互聯網用戶每天都會關注一些當下新聞。隨著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新聞將越來越走向移動終端,勢不可擋。而當大家在功能上越來越同質化的時候,內容的質量將決定門戶資訊的未來。傳統媒體說內容為王,內容為王的說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仍然不過時,對消費者來說依然需要高質量的內容和推薦。
不同的是用戶需要在第一時間通過自己的移動終端看到最有價值的信息,新媒體也需要從海量的新聞、社交、網絡等等各種各樣的平臺中選取最有趣的故事最有價值的新聞和圖片,即時的推送給用戶。這個過程用戶對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以前用戶可以在一個固定的時間到門戶瀏覽所有的新聞內容,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需要在隨時隨地在一個空閑的間隙就能看到最及時的資訊。
移動終端適于個性化、碎片化閱讀,移動終端更為有效的利用用戶的時間,通過實時在線突發事件的推送,讓用戶的狀態不再是從傳統的媒體在一段固定的時間內獲取資訊。最為典型的場景是用戶在等公交,此時的用戶一定是有閑與無聊的。此時此刻,如果有手機,那么用戶一定會上移動互聯網,發發微博,看看新聞、或者玩玩各種社交小游戲,以應對這種無聊與零碎的時間。同樣的場景也可能發生在等地鐵、等出租的時間,發生在用戶坐車、吃飯、午休等各種短暫的時間。就是在這短暫的幾分鐘內用戶完成了對最新資訊的獲取,而最及時的資訊不一定來自門戶的編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終端更有利于自媒體產生,用戶隨時隨地會帶著這樣一臺設備,這一臺設備更接近新聞現場,傳感器、拍照、攝影功能也利于是新聞貢獻,每一個人都可以創造內容,每一個用戶都可能成為一個自媒體,這也使得快速的個性化閱讀成為可能。
門戶服務弱耦合
終端特征和用戶的潛在需求,決定移動互聯網將會發生一些革命性的變化。如果說互聯網是以信息為中心,移動互聯網則更多以個人為中心;互聯網將全世界的PC機連在一起,而移動互聯網真正把全世界的人連在一起,在這個時代人即信息。互聯網強調內容提供的豐富性,移動互聯網強調內容的個性化和精準提供。這就讓門戶不得不為不同的用戶提供不同類型的服務,為同一用戶的不同狀態和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務。移動互聯網將帶來革命性的顛覆,一定要基于手機這個終端去制造內容,或者對內容重新排序,一定要為手機終端用戶提供他們喜歡的、個性化的應用服務。如果只是把門戶上包羅萬象的東西打包照搬到移動終端上是沒有意義的。
移動性、隨身性、私密性、用戶識別性,是移動終端與移動互聯網可以深入挖掘并放大的特征。而移動互聯網上的業務形態,現在看起來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移動社交,包括微博、社區、博客、郵件、即時通訊……
信息服務:包括新聞、搜索、廣告、位置服務……
娛樂:包括手機游戲、音樂、視頻……
交易:包括電子商務、移動支付……
每一種業務形態的細分實際上對應的是某一類用戶在某段時間的狀態和需求。所有這些需求都會細分成一類服務,不管它是以app的形態呈現還是以移動web的方式推出。相對于門戶時代的強關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這些服務之間存在更為弱化的聯系。一方面:當我們決定把內容發布到一個應用而不是一個移動網站上時,內容中鏈接的價值大大不如它們在Web網站上的時候。因為一個應用就是一個獨立的程序,而不是開放的Web,鏈接到其他網頁上很不方便。鏈接到另外一種服務雖然是可能的,但這卻要求用戶切換到另一個應用程序(即移動瀏覽器),這就中斷了用戶的體驗。另一方面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服務填充的是用戶的碎片化時間,用戶不再會系統化、有規劃的長時間獲取不同的服務內容。所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門戶提供了數量總多的應用,以滿足不同用戶不同時間段的需求。
以新浪為例,在App Store上提供了包括掌中新浪、新浪微博、新浪輕博、新浪汽車、新浪財經、公開課等25個不同的應用。這種應用集的服務方式,實際上是將門戶傳統的服務內容切割、獨立,通過不同的服務內容填充用戶的碎片化時間。不同服務之間的弱耦合狀態也確保了多個入口最大可能的獲取用戶。
門戶生活化
作為比電腦更加個人化的終端,手機幾乎知曉用戶的一切:在什么地方,經過了哪里,和什么人聯系,看什么內容。大量個人信息會在手機中留下痕跡,所匯集的數據幾乎能拼湊出一個數字化的用戶形象。這決定了移動互聯網上的社交網絡、搜索引擎等應用會與桌面互聯網上的對應服務有很大不同,將更加貼近用戶、更生活化。新浪微博就是一個非常突出的例子。
2009年開始,以新浪為代表的門戶網站陸續推出微博服務,并迅速被廣泛應用。截至2012年5月16日,新浪微博注冊用戶為3.24億,雖然與去年同期相比,其發展速度明顯放緩,但是新浪微博仍舊是當下炙手可熱的互聯網應用,短短兩年已經累積了龐大的用戶量。同時,微博的月度瀏覽時長已超新聞資訊大類服務,凸顯媒體特性,成為主流信息資訊平臺之一;而微博月度覆蓋人數已超社交網絡,成為社會化媒體中最重要的組成之一。不可否認微博的確是一款劃時代的互聯網產品。微博的移動化、輕便化與社交化,支持多終端與裂變式的信息傳播方式都極大的改變了用戶的行為。迄今為止,還沒有哪一種信息傳播方式能超越微博傳播信息的速度。微博作為傳統門戶下提供的一種服務,已經在逐步競爭門戶的入口資格。根據iresearch的調查顯示,2011年中國網民單日上網終點網站,微博已經占據第七位。
相比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行業更關注人本身,由此延展出來的社區概念也呈現蓬勃發展趨勢,未來將會有更多用戶通過移動終端產生更為生活化的人際關聯,門戶提供更為生活化的服務是一種趨勢更是一種必須(沈祿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