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商業銀行范式轉變
一、范式:一種思維定式
美國著名科學哲學家托馬斯·庫恩(Thomas,Kuhn)1962年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了“范式”這個全新的概念。他認為,范式是一種公認的模型或模式,是一種對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本承諾,是科學家集團所共同接受的一組假說、理論、準則和方法的總和,這些東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學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主要特點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一定程度內具有公認性;二是由基本定律、理論、應用以及相關的儀器設備等構成的一個整體,它的存在給科學家提供了一個研究綱領;三是為科學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簡而言之,范式就是一種思維定式。
二、商業銀行的范式:必須轉變
目前,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面臨四個“不可持續”:過度依賴貸款增長這種粗放的發展模式不可持續;過度依賴于存貸利差的盈利模式不可持續;過度依賴大企業、大項目(包括對政府背景下的項目的貸款)的發展方式不可持續;靠業務雷同情況下的同業惡性競爭不可持續。
在現實的經營狀況下,商業銀行必須創新管理思維和發展模式,以優化客戶結構和業務結構以及提高綜合收益水平為經營導向,通過不斷豐富和完善金融產品,提升和創造優質的金融服務,走出一條富有各自銀行特色的經營管理之路。
三、商業銀行范式轉變的新模式:共創
商業銀行經營范式轉變的商業模式是什么呢?前世界商業學會執行董事辛西婭·喬巴(Cynthia Joba)給了我們最佳答案。她提出強調“一起”做事的三種商業模式:競爭、合作和共創。競爭即一起力爭,是各種力量相互對抗,若過于注重目標,則具有破壞性和反生產性;合作即一起工作,是各種力量并行不悖,若過于注重過程和各種關系,則導致結果一事無成;共創即一起創造,是各種力量相互融合,蘊含著整體大于其部分之和(1+1>2)的增效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共創似乎是新興的范式中必不可少的聯系模式。這些,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我國商業銀行當前乃至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范式轉變的主題就是相互融合,共創未來。也就是說,要融合一切可以依賴的力量,充分發揮共創的增效作用,通過共創傳遞商業銀行的價值。
四、商業銀行范式轉變的核心工具:目標管理
目標管理就是以戰略目標為指引,按照系統方法論,實施全面目標管理,包括客戶目標、業務發展目標、收入目標、投資目標、稅務目標、成本目標、風險管理目標等。通過目標的編制、執行、控制和考評以及相應的資源分配,全面提升經營效率和效績,實現戰略目標下價值的最大化。商業銀行范式轉變的基本思路,可以概括為“五化”。
1.產品差異化。力求做到不同的客戶,不同的產品;不同的需求,不同的產品;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產品;不同的經營,不同的產品;不同的銀行,不同的產品。
2.服務優質化。力求理念優質,創新客戶管理模式,建立華興會員俱樂部,實行六級管理,明確各級會員享有的權利和義務;工具優質,要不斷豐富和完善產品體系,不斷建立和擴展各種渠道,利用最優質的工具為客戶提供最優質的服務,向客戶傳遞商業銀行的價值;過程優質,要注重優化流程和講究溝通技巧,想客戶所想,及客戶之所急,提高客戶滿意度,培育客戶忠誠度;人員優質,人是最關鍵的生產力,要通過學習和培訓,提高基本素質,改善精神面貌;管理優質,通過規范和科學的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決策效率。
3.渠道電子化。要積極推動ATM、自助銀行、智能銀行等定點式獨立渠道建設和網上銀行、移動銀行、遠程銀行、視頻銀行等無間式開放渠道建設,積極探索電子渠道營銷宣傳策略和與之適配的激勵考核機制。
4.經營品牌化。要塑造富有特色的商業銀行形象,產品要體現出為客戶傳遞價值的精髓,服務要強調為客戶創造神奇的體驗。
5.成本精細化。按機構、產品、業務條線、客戶和渠道多維度對營業費用、信用成本、資金成本和經濟資本進行記錄、歸檔、分攤、分析和報告,形成全成本管理。
為此,商業銀行必須加強團隊建設,打造忠誠型團隊、學習型團隊、創新型團隊、協作型的團隊;必須加強創新能力建設,通過產品創新、流程創新、營銷創新、渠道創新、管理創新,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加強品牌建設和內控機制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