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洛貫產業承接區
洛 貫 簡 介
貴州洛貫產業承接區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從江縣境內,地處湘、黔、桂三省(區)交界地帶。根據貴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工業強省”發展戰略要求,2007年經省發改委、省規劃建設廳、省國土廳、省水利廳等部門實地考察、比選后報省人民政府批準本園區選址方案。2008年12月國家發改委召集有關專家召開了專題論證會,并確定將洛貫產業承接區列入國家“十二五”時期西部地區承接東部沿海產業轉移的重要聚集區。2010年已列為全州三個重點工業園區之一。2011年6月14日,由省經信委牽頭,在有省發改委、財政廳、環保廳、住建廳、國土廳參與的省級工業園區評審會上,洛貫產業承接區被初步確定為省級30個工業園區之一。
洛貫產業承接區近期規劃面積為5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20萬人;遠期規劃面積為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50萬人。“十二.五”期末,工業總產值為130億元,工業增加值55億元;產業總產值146億元,產業增加值65億元;城鎮化率達50%。
洛貫產業承接區距凱里、都勻、銅仁、懷化、桂林、柳州、河池等周邊各個地級城市的距離保持在200至300公里之間;距省城貴陽356公里,距廣州637公里。正在建設中的廈蓉高速公路和貴廣快速鐵路穿越園區而過;洛貫—黎平—松桃的高速公路在此與廈蓉高速公路連接。“兩高一快”建成通車后,洛貫至黎平機場60公里,至桂林兩江國際機場190公里,洛貫產業承接區納入泛珠三角三小時經濟圈。獨特的區位優勢和便捷的交通條件,成就了洛貫將成為黔東南東部的交通樞紐,成為貴州“南下兩廣、東進兩湖”的橋頭堡,是貴州省面向珠三角發展的最前沿和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第一站。
根據“一城兩區”的城市發展規劃,洛貫產業承接區規劃為“一區五園”。園區主導產業為:裝備制造、電子元件、生物制藥、紡織輕工;輔助產業:以原生態的山水風光、濃郁的苗、侗民族風情旅游業。被國家文化部確定為非物質文化保護對象的“小黃侗族大歌”譽響海內外。
投資洛貫、商機無限。洛貫熱忱歡迎海內外有識商家前來考察、投資、創業。
洛貫產業承接區所處的從江境內資源豐富,有20多種地下礦產資源和豐富的森林、水能資源,民族風情濃郁的文化旅游資源,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一、生物資源:
得益于“金不換的土地,銀不換的氣候”,區內不僅土地肥沃,而且熱量、降水和光照基本協調同步,均集中于農作物生長旺季,有效性高,屬豐產型的農業氣候,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和發展,被國家農業部認定為“南亞熱帶作物名優基地”。適合五位子、杜仲、黃柏、厚樸皮、黃蓮、吳茱萸等多種中藥材種植和生長,據統計各類中藥資源達300余種,是發展中成藥和生物制藥的理想選地。同時還有野生的香菇、木耳、竹筍、蕨菜、微菜等品種繁多的山地土特產,極具開發價值。
二、水能資源:
境內地形復雜、降水充沛,地表水系發育,河網密度大,年均地表徑流深為709毫米,地表徑流總量約為22.66m3。境內河流均屬珠江流域柳江水系主要河流為都柳江中游段。境內都柳江干河長66公里,落差85米,平均比降1.29%。河流自西向東南橫貫全境,把區域分成南北兩部分。區內水力理論蘊藏量為208800千瓦,技術可開發量為268770千瓦,裝機100千瓦以上電站95座。目前,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小水電站24座,總裝機 77860千瓦,僅占全部水力資源可開發量的29%。尚有71座電站(其中規劃500千瓦以下電站30座,裝機5360千瓦;規劃500千瓦以上10000千瓦以下的電站37座,裝機57550千瓦;規劃10000千瓦以上的電站4 座,裝機128000千瓦),總裝機190910千瓦的水資源在待開發。
三、森林資源:
現有林地面積22.7公頃,活立林蓄量1216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6.6%。杉木為用材林中的主要樹種,素以材質優良而享有 盛譽,長期遠銷我國東南沿海和港、澳各地。區內有自然保護區4個,這些地區保存著大面積原始常綠的混交林,植物種類繁多,具有較高的科研及生態保護價值,其中被列為國家級保護樹種的有紅豆杉、翠柏、福建柏、青錢楸、檫林、馬蹄參、白幸樹、尾葉樟、黔桂潤楠、栓枝潤楠、閩楠、光枝楠等,加上鄉土樹種達120余種。此外,本區域還有楠竹基地6萬畝,天然油茶基地6.5萬畝。
四、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十分豐富,出露地表的礦化點多達40余處,發現的金屬礦和非金屬礦有20余種,金屬礦有銅、鉛、鋅、金、銀、鎢、錫、錳、鐵、鋁土礦等,非金屬有煤、硅石、花崗巖、石灰石、白云石、大理石、輝綠巖等。其中銅、鉛、鋅、金銀、多金屬礦、錳礦、鐵礦、花崗巖、硅石儲量豐富,質量好,開發前景十分可觀。據初步探明,銅礦儲量及資源量為12904噸,占全省銅儲量的一半以上;未探明的遠景儲量在60萬噸以上。硅石儲量已探明的有126.87萬噸,品位在99.1-99.8%,未探明的遠景儲量在1000萬噸以上;其中品位在99%以上的在300萬噸以上。金屬錳C級儲量13.4噸,品位一般在15-28%,遠景儲量在50萬噸以上。已探明的花崗巖儲量325萬立方;已探明的C級鐵礦267萬噸。
五、旅游資源:
區域內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4%,各民族至今仍保留著濃郁古樸的民族文化和傳統風俗習俗。侗族“吃相思”,瑤族“藥浴”,苗族“吃牯藏“,風格各異的服飾、頭飾,琵琶歌,苗族蘆笙舞,水族侗鼓舞,花炮節、蘆笙節、侗族大歌節等構成的風土人情,古樸神秘的民族文化鑄就了豐富獨特的旅游資源,是養心慧地,民族原鄉。有被譽為苗族文化“活化石”和“博物館”的最后一個槍手部落——岜沙;有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的原生態侗族大歌之鄉——小黃;有始建于康熙十一年的中國侗寨第一樓的“國寶”——增沖鼓樓;還有被譽為中國人口與生育文化第一村的占里;有人類疲憊心靈棲息家園銀譚。區內自然風光奇特秀麗,東北部有以“吳勉洞”為代表的溶洞群,西北部有“龍王潭”瀑布為代表的瀑布群以及太陽山、月亮山等原始森林,均是旅游休閑、科學考察的勝地。
六、農特產品資源:
優質椪柑先后榮獲農業部“部優”產品和“93曼谷中國優質農產品博覽會”金獎,現已建有高標準果園近6.5萬畝,年產量3萬噸。香豬被列為“國家二級珍稀保護豬種”,在“99.北京農業國際博覽會”上榮獲名特優產品獎,月亮山牌香豬產品于2006年獲得貴州省著名商標。香豬存欄7.6萬頭,已開發的香豬系列產品兩大類14個品種,市場供不應求。此外,香雞、小個黃牛、香羊、細腳鴨、香禾、黑香糯、香蒜、朝天辣等獨具特色的地方農作物和畜禽,都具有廣泛的開發價值。
洛貫產業承接區管委會
二O一一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