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軍:歐債危機中國策
政治上要可行;經濟上要評估風險與回報;參與方式要以我為主,避免被動
高占軍
三年前美國金融危機水深火熱之時,國內曾熱議是否應繼續購買美國國債。不少人認為購買美國國債是拿中國的資源幫助美國,不應該。
筆者當時的看法是,中國購買美國國債既是理性投資,也是全球金融合作所必需。如今再看,購買美國國債幫到了美國,但實際上更幫了自己;試想,那時如果意氣用事,大舉撤出美國國債轉投歐債,結果難料。
有意思的是,三年后歐債危機愈演愈烈,同樣的場面再次出現。“救助”兩字頻繁被提起。
當然“救助”字眼應慎用,“協作”、“幫忙”靠譜些,有原則、不盲目、有甄別地幫一把,當然不完全是為了友誼,背后是利益。而即便是幫,也得人家主動請求才好。所以面對歐債危機,頭腦要冷靜。要知道,中國也買了很多歐債。若按20%比例估算,外匯儲備購買的資產中,有6400億美元是歐洲債券,占歐洲主權債務的10%左右;中國的銀行業也持有一些,如中國銀行自己說不超過5%,但銀行業整體情況不詳。除此之外,中國對歐洲還有其他投資,包括股權和實物資產。這些風險敞口要得到仔細的甄別和妥善的安排,做好對安全性、流動性和收益性的動態評估和調整,盡可能降低風險,穩定回報。這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這才是中國最緊迫的國家利益,這之后才談得上別的。
在筆者看來,條件具備時,中國需要采取積極的歐洲策略。本輪危機后,全球格局必然調整。歐洲是中國參與重塑世界版圖的重要組成部分。二戰后,羅斯福以實力和大智慧重塑了戰后的政治格局。懷特智力比不上凱恩斯,但背靠美國的雄厚財富,主導了戰后金融格局。如同一次戰爭,危機也是格局變化的催化劑。當然,此時的中國遠不如二戰后傲視群雄的美國那樣強大,格局的變化也非短期內能夠實現,對此需要有清醒的認識。美國在上世紀初經濟就超過了英國,但直到二戰后,用了半個世紀的時間才在全球真正居于主導地位。雖然如此,中國仍可以在動蕩中盡可能地爭取國家利益,建立制高點。
當前時機未到,還需耐心等待。中國要按自己的標準、方式和節奏做事,當做則做,該等就等,完全基于清醒的判斷和自身的經濟利益和政治考量。有觀點認為,“謀取寬松的國際格局比資產安全性重要。”此言略有天真,稍顯輕率,過于危險。資產安全性同樣重要;當你的資產都不再安全時,何談有益于“謀取寬松的國際格局”。
中國在做任何大的動作之前,均需要慎重考慮如下三大要素:
第一,政治上可行。標準有三個:歐洲決心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歐洲內部政局穩定,分歧統一;歐洲層面正式請求中國介入。此前提目前遠未具備。輿論也紛亂嘈雜,如10月23日,歐元集團主席容克說,不需要中國,歐洲人自己可以搞定;10月2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在接受法國電視采訪時表示,中國支持歐洲符合邏輯,因為中國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他們不會一直這么說,兩年來的危機已經顛覆了很多事,中國有足夠的耐心去等。
第二,經濟上要妥當評估風險與回報。當前,融資成本仍在提升,CDS利差擴大,各方都在出清歐債敞口,其中甚至包括一些長期投資者。就連德國也開始感受到壓力,最近剛出現60億歐元的國債發行流標,非常罕見。歐洲問題的最終解決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能需要5至10年。這期間,什么事情都可能發生。中國要認真判斷形勢,穩健行動。
第三,參與的方式要以我為主,避免被動。倡導全球共同參與、多邊協議。繼續爭取借重IMF的渠道作用。所提條件或訴求應腳踏實地,時機方式得當,勿流于天真草率。
作者為中信證券董事總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