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2018年有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時間:2015-11-24 11:53:11 | 信息來源:深圳市貴州商會 | 發布者:pei
“珠三角一體化”與“粵東西北振興”協調發展齊頭并進
原標題:粵2018年有望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偉大目標中的第一個奮斗目標。作為全國經濟大省和人口大省,中央對廣東寄予厚望,那就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廣東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近年來,努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應當成為全省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十二五”期間,從年票互認到跨境污染聯合治理,從建設城際快速交通系統到醫保異地就醫結算,珠三角一體化正加速推進,初顯成效。與此同時,粵東西北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加快建設,產業園區加快擴能增效,中心城區擴容提質有序推進,粵東西北正建設成為廣東發展的新增長極,為珠三角轉型升級提供必要的空間和市場支撐。
區域協調發展初顯成效
根據近年來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廣東省統計局預計,接下來幾年間,廣東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程度將穩步提高,有望在2018年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近年來,廣東經濟發展幾乎一年一個新臺階:2013年,經濟總量突破1萬億美元;2014年,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跨越世界平均線,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這為廣東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必須解決區域經濟差距過大的問題。“十二五”期間,珠三角一體化與粵東西北振興戰略加緊實施。伴隨著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地區“雙轉移”(勞動力轉移、產業轉移)的不斷推行,珠三角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不斷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粵東西北地區后發優勢不斷顯現,社會民生不斷改善;區域間的發展差異不斷縮小。
從相對指標看,作為廣東經濟較發達地區珠三角,“十五”、“十一五”、“十二五”經濟增長分別為15.4%、13.5%、9.1%,同期與全省平均水平之差由“十五”的2.1個百分點,下降為“十一五”的1.1個百分點,又降至“十二五”以來的0.2個百分點。
珠三角篇——
三大經濟圈促一體化
2008年12月,國務院頒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廣東省迅即提出了珠三角實現“九年大跨越”的宏大目標。
2010年8月12日,廣東省政府發布珠三角五個一體化規劃,即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基本公共服務、城鄉規劃和環境保護五個一體化規劃。
一系列“大手筆”措施開始布局:廣東將投資近2萬億元規劃建設四類重大工程,計劃將珠三角打造為世界級城鎮群;構建珠三角地區“530”產業體系;公共教育、公共衛生、生活保障、住房保障、就業保障等十項公共服務將無障礙對接流轉;依托省、市、縣三級綠道建成1小時區域休閑生活圈;2020年珠三角環境質量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省政府一體化政策連續制定出臺,形成全方位一體化戰略。
物流方面,到2015年,珠三角建成3小時物流經濟圈,形成網絡健全的物流一體化體系;到2017年,社會物流總額和物流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以上,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比重下降到14.5%,初步建成產業鏈條完善、信息化水平較高的現代物流體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物流標準統一、營商環境優良,覆蓋華南、影響東南亞、輻射全世界的現代物流體系。
智慧城市群建設和信息化方面,到2015年,建成具有全國領先水平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城市智能感知系統和民生服務系統逐步對接, 網上辦事、社會保障等社會管理智慧應用不斷拓展。到2017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通過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區域經濟社會各領域智慧應用的協同與對接。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寬帶網絡基礎設施,建成珠三角世界級智慧城市群。
人均GDP首破10萬元
珠三角作為一個整體發展之后,集團軍作戰實力大大提高。持續數年的轉型升級釋放了發展動力,2014年,珠三角實現GDP5.78萬億元,增速達7.8%,人均GDP首破10萬元大關。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珠三角三次產業結構比重優化調整為1.9:44.9:53.2,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比重達61.8%。
珠三角經濟一體化,切入點是“廣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經濟圈的一體化,突出在推進基礎設施和產業一體化,以增強城市群整體競爭力, 關鍵是打破行政區劃的壁壘,在珠三角形成有利于經濟社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的體制環境。
三大經濟圈也同步推進。“深莞惠”經濟圈,珠江口東岸地區的惠州和深圳、東莞率先簽訂了《推進珠江口東岸地區緊密合作框架協議》,在發展規劃等十個重點領域展開區域合作;珠海、中山和江門三市間加強區域合作,推進珠中江港口發展戰略合作,完善珠中江城際軌道網,建設廣珠城際軌道延長線;廣佛肇經濟圈方面,繼廣佛同城之后,打造廣佛肇經濟圈,促進珠三角一體化。
粵東西北篇——
交通提速粵北有了致富路
近年來,作為廣東欠發達地區的粵東西北地級市,通過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快速交通運輸體系,顯著改善了現有的發展區位條件。
韶關受制于交通瓶頸,農業經濟發展空間十分狹小。但受益于一條條“黃金通道”的開通,如今大量的綠色農產品卻通過一條條近年來相繼建成的致富路源源不斷地輸往珠三角。務工青年返鄉種田種果種成百萬富翁已不是稀罕事。
原本只被本地消化的長壩沙田柚,隨著京港澳、韶贛、廣樂高速的相繼開通,長壩沙田柚頓時成了炙手可熱的搶手貨。
種了整整20年柚子的果農劉耀樓回憶,如今,高速公路的開通使沙田柚種植面積達到空前的18000畝,固定資產也從合作社成立之初的區區三四萬元飆升至2500萬元。合作社每年帶動長壩及周邊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1500余人,直接增加農民人均收入4500元。
此外,韶關還提出通過構建有機銜接的現代化立體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來助推粵北地區經濟社會實現跨越式發展。記者獲悉,韶關正在規劃廣東省第一個地市級高速公路網。一個“四縱五橫一環”的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網絡將在韶關大地布局架構。
在鐵路建設方面,韶關盡管已經是位居前列的鐵路城市,但韶關仍在規劃建設韶關至柳州鐵路項目、韶關至龍川鐵路項目和贛韶鐵路復線。
此外,湘南粵北航空方面一片空白。如今韶關機場各項前期工作正在加緊推進。
作為北江源頭的韶關,北江航道建設也被納入省有關規劃之中。
汕潮揭推“1小時生活圈”
汕頭澄海的陳姨30年前嫁到潮州庵埠,兩地雖僅隔一條韓江,但因路橋不發達,她每次回娘家都需搭乘渡船。去年開通的汕昆高速改變了這一格局,這條高速將汕潮揭三市串聯起來,大大方便了三地市民的往來,如今陳姨回趟娘家僅需20分鐘,時間僅是以前的三分之一。
汕昆高速的通車僅是汕潮揭同城化的其中一個體現。據了解,推進汕潮揭同城化、建設汕潮揭城市群這項工作自2012年在汕頭正式啟動以來,三市已在規劃編制、道路銜接、交通規費、電信同城、醫療保障、產業融合、文化合作、生態環保、社會治理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今年的汕潮揭同城化聯席會議提出,汕潮揭三市要打造“1小時生活圈”,大力推動路網一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