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貴州商會舉辦《新常態下民企的轉型升級之道》學習講座
通過秘書處大量收集調研會員需求,在商會領導大力支持下,多次邀請主講導師并與其進行深度探討,為提升會員企業轉型升級質量,針對性的切實解決會員企業在轉型升級階段的困惑,2015年5月27日,在南山區科技園南區虛擬大學園,我會與深圳博商同學會共同舉辦了《新常態下民企的轉型升級之道》學習講座,特邀商業模式與運營改善專家、博商管理科學研究院助理院長曾任偉主講。除我會會員參加外,此次論壇還特別邀請廣東省貴州商會聯盟成員包括廣東省貴州商會、江門市貴州商會、珠海市貴州商會、深圳市邵陽商會、深圳市上饒商會、深圳市隨州商會等友好兄弟商會共60人共同參與學習。
曾任偉老師首先從當前國內經濟形勢新常態進行分析:他認為:“目前從三駕馬車來看,出口即將出現同期負增長,政府不再出臺刺激性的投資政策,消費目前倒呈現增長的趨勢,中國慢慢步入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社會、經濟都處在轉型陣痛期,這就是中國經濟新常態”
他說:“中國國務院日前印發《中國制造2025》,這是中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該規劃目標是到2025年,使中國邁入制造強國行列。中國制造業的大而不強幾乎是個不爭的事實。在全球產業中,中國是制造業門類最齊全、規模也是最大的,但很多處于價值鏈的中低端。國家已經下定決心了要改變這樣的制造業現狀,根據規劃,國家主打四大基礎核心產業,核心原材料、核心原器件、核心工業、核心技術。達成四大目標:降低成本50%,不良率降低50%,生產周期縮小50%,存庫下降50%,針對傳統產業,需要消化一批,整合一批,轉移一批,淘汰一批。讓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逐步智能化。”
講座現場
他認為:“從目前企業的轉型方向來看,要清楚目前國家工業布局政策是必須的,目前國家在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如核電工業、精密制造、軌道交通、新材料、新能源、大飛機、生物制藥、非石化產業等,大力發展服務業,讓房地產業回歸常態。目前房地產業占整個流動資金的比例過大,有15倍于本身的放大效應,對上下游、地方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都有很大的影響,需要用正常的供需關系來回歸常態。”
曾任偉在演講中
曾任偉認為目前資本市場新三板是個不錯的選擇,也是國家重點培育和打造的重點,是資本向實業回歸的目的。目前國家對實業的發展采取了新的戰略,加強向德國學習,一是用智能化提高勞動生產率,二是讓中國的目前一半的普通高校轉向技校方向發展,將來中國的大學,只有兩種方向,要么轉向理論研究型,要么轉向技術操作性。目前教育的轉型可能是個漫長的過程,當前大學培養的畢業生的素質和工作水平,讓用人單位感到非常痛苦,以及畢業生本身就業的痛苦和家長的醒悟,這種痛苦和醒悟也是共同推動教育轉型發展的強大動力。
他說:“從目前經濟普遍疲軟來看,采取的應對策略,一是堅持,二是上善若水,因時而變,三是加強學習。用過去的決策思維來解決現在的問題幾乎不可能,只會越走越遠,南轅北轍,只用運用新思維把握這個不斷涌動的市場才能引領潮流。建議:首先需要創立自己的商業模式。目前有四種商業模式是未來的主要趨勢,一是互聯網+會成為主流的商業模式;二是如商會協會這樣的平臺模式的比重和影響力會逐步擴大;三是生態型的商業模式如騰訊、阿里巴巴會成為一強獨大,資產并購會成為他們的重要發展方向;四是眾籌和眾包會模式成為越來越多的創業模式的重要選擇。 除此之外,還需要加強組織與營運模式以及企業主的個人素質,三者互為補充,缺一不可。
針對大部分企業都還屬于傳統產業形態,曾老師認為優化傳統產業的緊迫感勢必加強。從客戶的維度,需要有精準的定位,不要做“大池塘里面的小魚”,而要做“小池塘里面的大魚”,找到屬于自己的小池塘。從產品的維度,需要注重設計的重要性,一是產品類型要少,二是產品標準化。類型與標準化導致成本的差異化,成本的差異化導致市場的競爭力。三是加強產品的獨特性,獨特性需要從產品的屬性、利益、價值三個方面進行定位。
講座的最后,曾任偉老師留給大家一道作業,建議每個企業主回去要求自己公司的業務員寫一個5000 的公司介紹和產品介紹(與客戶聊天用),第二步再把5000字縮成500字(與客戶見面用),第三步是把500字縮成50字(與客戶電話用),第四步是把50字縮成10到15個字(公司的精準定位)。
曾任偉老師授課的過程中引經據典,從宏觀環境到傳統制造,從以色列的教育到德國的制造,精彩的案例,可操作的理論指導,給全體上了一堂高質量的管理課程,博得大家陣陣掌聲和感動。
高峰常務副會長致辭
我會高峰常務副會長在最后的致謝中表示:作為民企的商學院,感謝博商對本次活動的大力支持,感謝曾任偉老師的精彩演講,感謝全體特別是遠道而來的江門市、珠海市貴州商會的共同參與,使得本次學習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受益匪淺。接下來,商會會根據經濟趨勢和環境變化,在充分調研會員的需求上,繼續開展一系列高質量的活動和學習,使商會的服務水平與時代發展共同進步。[文/戴應軍 圖/曾祥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