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支付寶到余額寶的監管缺位
時間:2014-2-26 16:55:13 | 信息來源:財新網 | 發布者:liu
余額寶成為一種現象以來,獲得的贊美太多,公開的質疑太少。這家成立于2013年6月的貨幣基金,好似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的孿生姐妹,一個是中國最大第三方支付機構;一個是最大公募基金,在八個月內資產規模突破4000億元,收益率至今保持在6%以上。近日,央視評論員鈕文新以一種極端的詞匯(“吸血鬼”、“取締”),殺入為互聯網金融歡呼的現實世界,直指余額寶不能容。這樣的觀點連日來遭到各路人馬的強烈反擊,甚至引發對個人的人身攻擊。
鈕文新是一名民間評論員,并不能代表央視,其所用語言與主張,不乏值得商榷之處。但這場余額寶論戰,引來一個疑問,互聯網的話語權是否過于單一、集中了?那些在私下里各種場合發言質疑余額寶的意見領袖們哪里去了?那些質疑其高收益無法持續、看不懂80%為銀行協議存款、認為余額寶風險在積聚的聲音為何歸于沉默?從這點而言,鈕文新挑起的這場論戰本應轉化為一場對余額寶現象的正常討論,秉持互相尊重、平和克制、追求專業精神的態度。市場需要多元化的理性聲音。
余額寶現象的進步意義毋庸多說,其有效挑戰了銀行一味壓低儲戶收益維持低資金成本的傳統。我們需要關心的是,余額寶本身有沒有問題,如有問題,誰應該采取行動?余額寶不是非法組織,談不上取締,但是否存在法律和監管漏洞,從而埋下風險的隱患?余額寶作為金融產品,對投資者是否做了充分的風險揭示還是誤導?目前的多頭監管實際是否造成監管缺位?這需要深思。
余額寶現象值得關注,在其迅速膨脹的過程中,海內外不少高層金融監管人士都對此提出了疑問:對這樣一個見風就長的龐然大物,誰來行監管之責?余額寶是跨界的金融產品,它脫胎于央行監管的第三方支付平臺支付寶,借道證監會監管的公募基金通道而出生,而投資主要投向銀監會監管的銀行協議存款等領域。那么誰應對余額寶整體的風險和監管負責?
從支付寶到余額寶
談到監管問題,很少人會思考,支付寶為什么要推出余額寶?這恰好與監管有關。并不是單純為了服務小散,從支付寶到余額寶,阿里巴巴有不得已而為之的苦衷,只是,它這招棋走得比較妙,真實意圖比較隱蔽。對此,春節前財新《新世紀》周刊做了詳細報道和深入分析。簡而言之,無論是過去的支付寶還是現在的余額寶,監管都存在較大的問題。
如若沒有余額寶,支付寶在2013年下半年的日沉淀資金峰值就會突破1000億元。支付寶本可獨享沉淀資金協議存款的收益,按5%的利率計算,年收益就有50億元。這是什么概念?著名民營企業集團新希望2013年未能完成的利潤指標就是50億元。而支付寶為什么要推出余額寶,使支付寶原有的沉淀資金顯性化,不但把超額收益分享給支付寶用戶,自己還背上流動性管理的沉重包袱?
壓力正來自支付寶日益增長的沉淀資金帶來應對監管的成本。根據央行《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支付機構的實繳貨幣資本與客戶備付金日均余額的比例,不得低于10%。客戶備付金即為沉淀資金。假設以1000億元沉淀資金計,注冊資本金就應相應補足至100億元。而支付寶經幾次增資后的注冊資本金是多少呢?5億元。
支付寶目前是2013年阿里巴巴搭建的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下稱小微金服)的主要子公司。這塊資產不在阿里巴巴準備海外上市的架構內。2013年3月7日,小微金服以支付寶的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作為主體來籌建。其中,40%的股份是管理股和員工股,60%的股份將用于引入戰略投資者。在這種情況下,因為交易量和沉淀資金創下天量,管理層和員工不可能拿得出幾十億的資金來增資,擴大引資的代價只能是迅速被攤薄,這樣一來,小微金融的核心資產支付寶將不再是馬云們的了。因此,支付寶寧愿推出余額寶,吸引支付寶的客戶將資金轉移出去,減少了自己的增資壓力,保證了對支付寶的控制權,代價是支付寶原有的備付金利息所得也被轉移至余額寶客戶,同時阿里也收獲了將資金收益回饋投資者的好名聲。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寶的沉淀資金運用及其獲利一直是“敏感話題”。雖然央行后來發布的《支付機構備付金管理辦法》明確了備付金利息歸屬第三方支付公司,只是需要計提10%的備付金利息所得為風險準備金。但支付寶備付金利息總體規模太大,風險準備金也得以10億計。
更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寶的資金監管一直是大問題。支付寶的資金進出分散在全國各家各級銀行,存管行工行名存實亡,實際上很難掌控其總體規模以及去向。所以市場一直質疑支付寶沉淀資金運營的合規性問題。
美國的“支付寶”Paypal是由美國證監會監管的,在中國,支付寶原則上由央行監管,但央行并無現場檢查等監管機制,實際形成的監管真空,越來越引起專業人士的高度關注。
從支付寶到余額寶,監管真空和缺位問題仍然存在。
余額寶的本質與風險
余額寶目前的收益率仍保持在6%以上。很多人問,這能否持續?目前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價格已經回落到5%一線甚至更低,為什么余額寶還能維持這樣的收益?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沒有風險的貨幣基金,Paypal的案例在先,由其發起的貨幣基金因為遇到債市動蕩不得不解散清盤。一旦市場逆轉,風險發生,擠兌來臨,余額寶如何應對?監管部門又該誰來承擔責任?
余額寶對外一直說資金風險非常低,因為80%是銀行協議存款。這暗含了一個假設,銀行是有國家擔保的。余額寶還強調,自己在選擇銀行時側重于選擇大銀行而非小銀行,雖然是理性、無可厚非的,但這樣公然的制度性的監管套利,值得決策層深思。
從余額寶實際的資金管理形式來看,銀監會對此本應有所行動。目前余額寶資金的80%是和各類銀行談的協議存款,且要求提前支取不損失利息,換言之,其流動性和高收益都以不平等條約的形式外包給了銀行,并沒有體現任何貨幣基金投資管理的技術含量。管理好余額寶,基本只要有一支能和各家銀行分支機構談判的隊伍就行。 為了對抗余額寶,各家銀行也推出各種寶應戰,雖然推廣得不情不愿,但無論哪類業務對銀行而言,都是虧損業務,“殺敵八百,自損一千”。對此,銀監會有關部門卻只是表示:“余額寶應該是證監會管吧……”
面對余額寶加速創下規模天量的態勢,證監會已有所行動。目前,證監會正針對貨幣基金制定規范。亡羊補牢為時未晚。其中,證監會以“提前支取不損失利息”這一特權無法持續為前提,計劃提高貨幣基金的風險準備金率,這將大幅增加余額寶們的運營成本,相應也會拉低貨幣基金的收益率。而從高收益的美夢中醒來,正是可能導致贖回潮的一個重要因素。
渠道方面,余額寶按理應遵從證監會關于貨幣基金銷售渠道和方式的要求。但很顯然,從風險提示和披露上,余額寶等各類互聯網金融產品都在打擦邊球。監管部門本應要求寶寶們在推介“投資收益6.19% ,您的投資擊敗了99.99%的人”的同時,必須用相當的版面來向投資者提示風險:貨幣基金從來都存在虧損的風險,市場突變會有擠兌的流動性風險……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監管部門基本持袖手旁觀狀,任由寶寶們挑戰現有公募基金的戒條:不能許諾收益、不能貼補收益、不許只廣告不提示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