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機構擔憂中國經濟硬著陸
時間:2014-2-21 15:38:39 | 信息來源:財新網 | 發布者:liu
瑞銀集團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汪濤認為,如果重大的信貸風險事件引發經濟急劇去杠桿化,亦或出現嚴重政策失誤或外部沖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經濟去杠桿可能加速、經濟增長可能大幅減速,即出現硬著陸,但爆發金融危機的可能性不大。
汪濤日前發布研究報告稱,近期,投資者對中國和新興市場擔憂加劇,擔心中國可能面臨一場“危機”:無序的去杠桿、經濟大幅放緩(硬著陸),甚至引發金融危機。
最新公布的宏觀經濟數據較為疲弱,更加劇了這一擔憂。2月匯豐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創出7個月低點;1月生產者價格指數繼續為負,降幅有所擴大。
法興銀行報告稱,持續4個月的衰退態勢表明國內增長明顯呈減速趨勢。鑒于貿易數據展現出未曾預料的強勁趨勢,政策制定者可能需要更多的實體數據(3月中旬的第一批數據)才能更好地判斷形勢。因此,建議密切關注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從中或許能早點看到跡象。
在汪濤看來,類似的擔憂并非最近才有,此前一直有關于房地產泡沫、產能過剩、高杠桿和地方政府債務等問題的憂慮。最近,在市場對整個新興市場的擔憂不斷升溫的背景下,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緊縮和影子信貸市場的兌付問題引發了市場對中國經濟新的擔憂。
她預計,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經濟體,中國對全球 GDP 增長的貢獻率超過 1/4,倘若其出現經濟大幅減速或快速去杠桿化,勢必將影響到其他所有國家和市場。如果中國經濟發生了硬著陸,貿易聯系渠道、金融聯系渠道以及金融市場傳染將是中國經濟影響其他經濟體的三大主要渠道。
具體為,大宗商品出口國以及與中國有著廣泛貿易和經濟聯系的亞洲經濟體可能會受到最大影響,包括蒙古、臺灣地區、澳大利亞、韓國、日本、東南亞,此外,還包括拉丁美洲和非洲地區的大宗商品出口國。
汪濤表示,通過金融聯系渠道造成的影響可能會集中于香港和新加坡,由于中國的資本賬戶仍然面臨著諸多管制,因此中國和其他經濟體的金融聯系遠不如貿易聯系緊密。同時,金融市場傳導和蔓延的影響則很難預測和量化,且其影響范圍可能并不限于那些通常最易遭受沖擊的、具有雙赤字和高杠桿率的經濟體。
不過,汪濤盡管做出了中國經濟發生“硬著陸”后的種種假設,但是她并不認為在2014 年,中國經濟就會“硬著陸”或發生系統性危機。
她判斷,今年中國的出口將有所改善,消費將開始復蘇,這些好轉將抵消投資,特別是基礎設施投資的放緩,從而推動今年 GDP 增長7.8%左右。但是,在日益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抑制杠桿率攀升步伐、且影子信貸違約風險正在上升的背景下,流動性和信貸波動依然是 2014年中國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