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全會《決定》中有關改革創新的八大新看點
時間:2013-11-18 11:31:10 | 信息來源:中國經濟網 | 發布者:pei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文件精神概括起來可以歸結為四個字:改革創新。學習三中全會文件,貴在學新知新。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議》)凝聚了全黨智慧,包含諸多新意,既肯定了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新鮮經驗,也提出了今后科學發展的創新思路。在這次會議的文件中有很多新概念、新提法和新方略特別值得關注。
一、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充分發揮各種所有制之間的雜交優勢。
《決定》提出,國有資本投資項目允許非國有資本參股,允許混合所有制經濟實行企業員工持股,形成資本所有者和勞動者利益共同體。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將有利于國有資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競爭力,有利于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將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有制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二、調整國有企業發展戰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
《決定》指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要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若干國有資本運營公司,支持有條件的國有企業改組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國有企業發展戰略調整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將有利于提高國家核心經濟實力和國有企業的創新活力。
三、強化自然資源有償使用管理,利用經濟手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
《決定》特別強調,要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各種自然生態空間。完善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補償機制,推動地區間建立橫向生態補償制度。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自然資源有償化水平的提升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和節約經濟。
四、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決定》號召,要擴大企業及個人對外投資,允許發揮自身優勢到境外開展投資合作,允許自擔風險到各國各地區自由承攬工程和勞務合作項目,允許創新方式走出去開展綠地投資、并購投資、證券投資、聯合投資等。要加快上海自由貿易區建設,搞好這一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外向經濟試點。要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中國海外投資和自貿區建設將成為中國經濟走向世界的排頭兵和橋頭堡。
五、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設國家創新體系。
《決定》十分注重科技創新的超前發展和務實發展。一方面要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完善政府對基礎性、戰略性、前沿性科學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的支持機制。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依照規定對社會開放。建立創新調查制度和創新報告制度,構建公開透明的國家科研資源管理和項目評價機制。另一方面要改善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條件,完善風險投資機制,創新商業模式,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
六、完善扶持創業的優惠政策,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機制。
《決定》提出,要形成政府激勵創業、社會支持創業、勞動者勇于創業新機制。完善城鄉均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實行激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政策,整合發展國家和省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基金。健全人才向基層流動、向艱苦地區和崗位流動、在一線創業的激勵機制。廣泛吸引境外優秀人才回國或來華創業發展。創業將成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七、加強綜合領導咨議機構建設,創新社會治理體制。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設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有利于協調情報、軍事、外交、外經貿、國際金融、外宣等涉外領域的各項工作,完善國家安全體制和國家安全戰略,確保國家安全。本次會議決定成立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負責改革總體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有利于黨中央國務院在復雜條件下完善推進各項改革的戰略和政策。這兩個機構對于提高黨中央對內對外領導的科學性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八、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擇天下英才而用之。
《決定》認為,實現改革創新的戰略部署,需要有力的組織保證和人才支撐。要破除“官本位”觀念,推進干部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要打破體制壁壘,掃除身份障礙,讓人人都有成長成才、脫穎而出的通道,讓各類人才都有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要完善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各方面人才順暢流動的制度體系。創新興國,英才興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也將成為中華英才各顯神通的群英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