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黑馬領銜西部增速
編者按:
看起來,西部的迅速崛起似乎在改變中國“東強西弱,南快北慢”的舊格局。
此前三十年,中國經濟這駕高速跑車的引擎來自于東部強大的外向經濟。不過,到了2007年,在金融海嘯爆發前夕,西部地區經濟增長速度首次超過東部地區。
西部經濟增速已連續6年全面超過東部地區,長期以來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得到初步遏制。
俗諺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前東部經濟快速增長三十年的奇跡已然成為過去,那么,西部經濟也將演繹快速增長三十年的神奇未來嗎?
貴州GDP增速強勁,可謂高歌猛進,今年預計14%,力爭16%;去年和前年分別為14%和15%。與此相反的是,東部部分發達省份經濟發展放慢,為保8%而苦苦努力。
2012年前三季度,貴州全省固定資產投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等六項經濟指標都保持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增速位居全國第一。
貴州人均GDP一度排名倒數第一。但是,2011年貴州GDP增速居全國第三,2012年上半年上升至全國第二。去年10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到貴州考察時表示盛贊,“貴州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令人驚羨的貴州速度
“高于過去、高于西部、高于全國”,這就是貴州速度的公開宣言。
2011年,時任貴州省委書記的栗戰書曾公開發表觀點:“發展速度,對貴州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在全國經濟發展的大盤子中,貴州處于越落越遠的尷尬境地,我省只有加速發展,才能縮小發展差距,才能改變被動局面。”至此,貴州速度成為提綱挈領的發展關鍵詞。
貴州接連用幾個“全國第一”證明了自己的趕超決心。2012年前三季度,貴州省生產總值增速排全國第2位,固定資產投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一二三產業增加值等6項經濟指標增速均居全國第1位,這在貴州歷史上是從未有過的。
兩年時間,貴州從倒數位置直接沖進一甲,而且還是在“國際國內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下取得,后發趕超之路開始一步步向目標邁進。 貴州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王江平表示,貴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發展戰略中,第一個任務就是要“趕”,也必須“趕”。王江平說:“經常說東西部區域經濟要平衡,要協調發展,但都是籠統的講法,不去把它量化。一量化后就會發現,西部地區必須要有超常規的發展速度,才能縮小差距。”
貴州速度就是創造貴州未來。
2012年6月,貴州科學院院長何力站在高新技術產業創新基地向來客介紹他們的產品,而一年前這里還是一片空地。這里一字排開了儀器儀表配件、汽車高強度合金組件、光學光伏產品、用電解鋁工序廢渣赤泥提取的鈦、鐵、稀土、純堿等產品,每一個產品的產值數量級都超過億元。
為何能如此快速形成實體產能,何力歸功于貴陽市的標準廠房建設戰略,至少為企業節約了70%的項目基建時間和一半以上的啟動資金。據了解,近兩年來,貴陽市在所有10大產業園區內推開了標準廠房的建設,截至目前已經建成50萬平方米,92家企業實現了當年簽約、當年投產。目前在建的標準廠房高達95萬平方米,“十二五”末數據將提高到200萬平方米。
2012年,在全省第二輪第一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上,當貴陽市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白云區委書記宗文底氣十足地講解高新區國家數字產業園已經建成的數個在國內甚至是國際上處于領先水平的高新技術企業時,觀摩會代表們明顯為之一振。
目前,貴陽市高新區已經進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業、生物醫藥、電子信息4個板塊的高新技術企業56家,占到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群的40%,且均已建成投產,足以分羹國內高新技術區劃的集群生態已見端倪。
“十二五”期間,貴州將在全省88個縣市區規劃建設111個“布局優化、產業集聚、用地集約、特色明顯的”產業園。并在相關規劃中發誓,到2015年,全省工業總產值實現1萬億元以上,建成的100個產業園區要實現工業產值5000億元以上,占比超過50%。
速度來自“三化同步”
貴州要走的后發趕超之路,是一條追趕全國“三化”步伐,同步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之路。
表面上看起來,這些并不是新名詞,甚至是兩百多年來工業革命的基本經濟常識。但是,對于貴州來說,卻有著超凡的意義。
2010年10月26日,貴州省召開了歷史上的第一次工業發展大會,作出了“工業強省”的戰略抉擇。過去的兩年多時間里,貴州第一次確立了工業強省和城鎮化帶動戰略的發展戰略,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付諸實踐。
2012年,貴州省工業增加值達2250億元,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工業投資(含工業園區基礎設施投資)達3050億元,首次突破3000億元。
據了解,自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以來,新一批特色明顯的貴州百強企業資產總額達到6276.23億元。主要分布于電力、煤炭、能源、煙草、白酒、鋼鐵有色金屬、化工、制藥、機械制造等。
與此同時,貴州積極推進黔中城市群建設,興義、都勻、凱里等區域性中心城市迅速壯大,快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網絡節點上的中小城市不斷崛起,一批特色小城鎮不斷涌現。通過統籌路網、市政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貴州城鎮承載能力大大提升。目前,全省城鎮化率已達到35%。
計劃到2015年,貴州建成100個交通樞紐型、旅游景觀型、綠色產業型、工礦園區型、商貿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各具特色的示范小城鎮。
在農業產業化方面,貴州提出以產業化提升農業、工業化致富農民、城鎮化帶動農村特色產業體系構建,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計劃用4年時間,將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的種植面積由目前的60∶40調整為40∶60,同時,著力打造生態畜牧業、蔬菜、馬鈴薯、茶葉、核桃等特色優勢產業。
以貴州優勢綠茶為例,到2015年,將建成中國高品質綠茶的原料基地和加工中心,綠色食品茶、有機茶的重要生產基地,成為在規模、品質和品牌上引領全國的茶產業強省,其中,綜合總產值從33億元增加到500億元。
是GDP主義還是后發優勢
從2007年到2010年,貴州GDP年度絕對增加值大約為500-700億元之間。2011年開始貴州GDP勁增千億,而去年增量達到1200億元。
貴州GDP增量持續強勁,引來外界各種非議和猜測。“盤子小”,一度被外界理解為貴州本輪超常發展的核心所在。甚至,不乏區域經濟觀察人士受訪時提出這樣的觀點:“按照地方政府一貫做法,只要用地、稅收等優惠政策給足了,拉幾家大型企業進來,短期內實現800億元的目標并不難。”
或許正因為這一點,貴州的GDP增長才招致持續不斷的關注與期許,乃至夾帶了爭議與質疑,畢竟貴州GDP高速增長恰好出現在中國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緊要當口。因此,這種由政府主導的逆勢崛起,仍不免被外界一些人質疑趕上“GDP主義”的末班車。
貴州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禮全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2007年,內蒙古、四川等西部省份GDP漲幅都超過了14%,而貴州人均GDP卻排名倒數第一;2008年貴州GDP西部排名第七;2010年貴州的GDP總量排全國第26位。所以,貴州在此后GDP增速等主要經濟指標連番創出全國冠軍、三甲之后,被外界質疑,實屬正常,其實這也是我省經濟發展的必然,因為東部發達省份快速發展多年,消耗了大量的資源、環境、土地等要素,現有條件下再也無法支撐快速發展的需要。”
王禮全認為,在新一輪的經濟增長過程中,貴州只有不忘提高居民收入、提升民眾幸福感,這樣才是“人性化的GDP”。
兩年來貴州固定資產投資一直在高位上運行,很多人也關心貴州固定資產投資是不是可持續,應不應該搞得這么快。
另外,貴州目前階段性的特征還是要靠投資來拉動經濟發展。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消費和出口這兩點對貴州經濟的拉動力目前看都不大,所以就要靠投資拉動,這是我們貴州發展的階段性特征。那么接下來貴州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支持和支撐投資的相對高速的增長?
對此,貴州省委政策咨詢專家、貴州省經濟學院院長王秀峰,貴州提出工業強省戰略和實施城鎮化帶動后,貴州經濟發展呈現出又好又快的情形。“好”是指貴州的資源優勢(旅游、能源、裝備制造、建材)得到了比較好的開發和利用;“快”則主要體現在發展速度很快。
不過,在王秀峰看來,貴州的經濟發展能否保持可持續性是當前值得深思的問題。只有通過市場調節配置資源,將政府主導和市場調節有效結合才能確保可持續發展,但目前的發展方式下資源浪費仍時有發生。
王秀峰強調,貴州的“短板”還在農村,發展城鎮化首先要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建設。其次,要加快農村發展和農村制度改革,增加農民收入。最終是加快產業發展,尤其加強小微企業的發展。
經濟全國化帶動幾何
王禮全認為,貴州經濟主要受惠于“經濟全國化”。經濟全國化是相對經濟全球化的一個說法。經濟全國化中,發達地區的資金和項目在一定時間要向欠發達地區來轉移,而貴州是一個承接產業轉移的非常好的地方。
以陜西、重慶、四川、貴州為代表的中國西部省市經濟加快,是否意味著前幾年整個中國經濟重心開始從南向北轉移后,也出現由東向西轉移的情況?
王禮全的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現在經濟的重心仍在沿海地區。因為經濟新增量的最大部分主要是靠沿海拉動的,西部地區的增長速度快一點,但是貢獻仍有限。
“因為東部地區不可能在很高的發展階段還保持很高的增長速度,”他說,“在西部發展加快,東部經濟增速放慢后,很有可能縮小區域經濟差距的情況。”
這個說法不無道理。據悉,目前西部大部分省市盡管呈現加快發展的特征,特別是今年上半年新疆和甘肅分別占據進口、出口額的增速第一的位置,但是這些地方進出口額占全國的比例仍太低。如今年上半年新疆進口27.9億美元,增長137.4%;甘肅上半年出口完成13.76億美元,同比增長154%。但這兩個地方和全國8000多億美元進出口額相比,比例尚不到1%。
同樣,北京、上海經濟增速雖只有8%左右,但是人均GDP仍位居最前列。廣東上半年經濟增速只有10.2%,但是全省生產總值達到23421億元。浙江經濟增速只有9.9%,國內生產總值為14654億元。兩地上半年同比增加的國內生產總值,相當于西部最快省份重慶同期新增國內生產總值四五倍。
由此看來,貴州經濟要持續快速,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來源:經濟信息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