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選賢任能重在"三有"
求才有心。人才多無傲氣但有傲骨,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招之即來”的。聚納人才,首先需要尊重其獨立性和創造性,具有真誠的求才之心。三國時期,劉備三顧茅廬真誠求才,方得到“曠世奇才”諸葛亮,繼而“三分天下有其一”。諸葛亮為什么會一心一意追隨當時屢戰屢敗的劉備?因為他看重劉備既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又有求賢若渴的愛才之心。倘若劉備無此二“心”,怎么能吸引諸葛亮和那么多優秀人才為己所用?求才之道,古今一理。如今,我們黨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為了實現這一宏偉目標,黨求才若渴。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布局,造就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由人才大國邁向人才強國。貫徹落實這一精神,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都能有為實現宏偉目標而不懈奮斗的雄心與求賢若渴的愛才之心。此二“心”具備,何愁人才短缺!
識才有據。自古以來,對人才選拔使用的一個主要障礙,是識人之難。由于社會的復雜性、人的多樣性以及識人者的局限性,“知人”、“辨才”是古今公認之難事。那么,有沒有解開這個難題的辦法呢?應該說,有。以辨識領導人才為例,十八大報告指出,堅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賢,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堅持注重實績、群眾公認。這就告訴我們,人才在五湖四海,必須視野開闊,廣開進賢之路,不能僅僅在領導身邊找;人才是德與才的統一,德居于統率地位,必須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不能把德和才割裂開來;實踐是檢驗人才的根本標準,必須注重人才的工作實績,不能離開實際工作評價人才;群眾是真正的英雄,要重視群眾的意見和評價,不能僅憑個別領導人的好惡選人用人。堅持這樣的標準和依據,就能選出黨和國家事業所需要的人才。
用才有方。選賢任能,歸根結底要落實到“用”字上。鄧小平同志曾指出,有些地方是“真正的人才沒有很好地發現,發現了沒有果斷地起用”。對人才選而不“用”,不是葉公好龍嗎?對人才的用與不用,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問題,而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起用一個優秀人才,會使許多人才受到鼓舞,進而“出山”大顯身手;起用一個“庸才”,不但容易誤事害人,而且會形成錯誤導向,導致真正的人才心灰意冷、“歸隱山林”。從古到今,這樣的事例并不少見。所以,應結合實際深入研究對各類人才的使用問題。具體地說,需要對具體人才作具體分析,“能當梁做梁,能當棟做棟”,而不能大材小用、小材大用,更不能錯把“庸才”當人才。只有把人才選好了、用好了,才能激發和帶動更多的人才成長并充分發揮作用。
邵景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