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推12個社會創新試點項目 邀請第三方機構實施復評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社會建設擺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昨日我省召開2012廣東社會建設創新年會,首批12個社會創新試點項目的名單正式公布。
去年底遴選出的廣東省首批23個社會創新觀察項目近日接受“大考”——由第三方獨立機構選派專家開展評審,各項目創建單位相關負責人進行答辯,最終確定其中12個項目去掉“觀察”兩字,正式成為“社會創新試點項目”。
觀察項目升級過程
●今年初,省社工委從各地市申報的67個項目中遴選出的23個省社會創新觀察項目。
●整個評審過程,7個環節一環扣一環。評審內容主要圍繞4個方面,包括符合我省關于加強社會建設的“1+7”文件精神、社會效果、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可推廣性。答辯成績與前期專家實地考察各占50%分值。
●最終,在第一批23個觀察項目中,12個被確定為省社會創新試點項目。
從“觀察”到“試點”
項目“觀察”一年左右接受評審,效果好的才能上升為“試點”
今年初,新揭牌的省社工委向社會推介其從各地級以上市申報的67個項目中遴選出的23個省社會創新觀察項目。其中廣州、深圳各2個,其他地級市各1個。
項目內容包括社會組織、城市社區治理、農村基層服務管理、外來人口服務管理、社會事業、民生保障、社會管理及其他項目,基本上涵蓋了社會建設的主要領域。
記者觀察到,看似普通的項目,只因多了“觀察”兩個字,顯出一些特別的深意。一般來說,第一步常常就是建設“試點”項目,而此次一開始遴選出的項目先命名為“觀察”項目,這意味著就要“先觀察、后試點”。項目“觀察”一年左右就要接受評審,效果好的才能上升為“試點”。這里面有差額比例,各創建單位就存在著激烈的競爭。
記者發現,這樣的制度設計,從一開始就積蓄起無形的壓力。讓各地都有觀察項目,這是鼓勵和保護各地廣泛開展社會創新的積極性,先把社會創新的火點起來;再深入看一層,就會發現這并不是在搞“大鍋飯”,項目評審升級的時候還要過一關。在競爭壓力下,各項目創建單位都卯足勁向前沖、拼命干。這正是科學的機制在發揮著效能。
獨立第三方機構實施復評
答辯成績與前期專家實地考察各占50%分值
本月上旬,當各項目創建單位的負責人坐在獨立第三方評審機構專家團面前進行復評答辯時,氣氛緊張而激烈。這些負責人猶如接受一場大考,近一年來的項目建設成果則正式接受檢驗。而在答辯之前,專家團已經到項目點開展了實地考察。
獨立第三方機構是經過公開征選確定的中央編譯局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7名國內知名專家任評委。初評入圍的17個地市共19個項目的創辦單位參與答辯。
答辯成績與前期專家實地考察各占50%分值,按綜合評分高低形成試點項目建議名單,并通過網絡向社會公示。
縱觀整個評審過程,7個環節一環扣一環,包括自評、初評、確定入圍項目、復評、初審、公示和審定。評審內容主要圍繞4個方面,包括符合我省關于加強社會建設的“1+7”文件精神、社會效果、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可推廣性。
最終,在第一批23個觀察項目中,12個被確定為省社會創新試點項目。從評選的結果來看,既有珠江三角洲地區的項目,也有粵東西北地區的項目,涵蓋了社會組織、社區建設、基本公共服務、異地務工人員服務管理等重點工作領域,具有比較廣泛的代表性。
第二批觀察項目升級將“網絡問政”
去年以來省社工委先后推出三批共100個社會創新觀察項目
記者了解到,去年以來,省社工委先后推出三批共100個社會創新觀察項目。其中第一批項目面向各地級以上市,實現了項目在全省各地的全覆蓋;第二批項目面向省社工委各成員單位,實現了省級部門對項目的廣泛參與;第三批項目面向全省各社會組織,實現了項目的社會協同。這種創建方式調動了各地推進社會創新的熱情,形成了省市聯動、條塊結合,共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據悉,在省第二批社會創新觀察項目升級時,計劃不準備組織第三方機構進行評估,而是由省級各創建單位按照省社工委制定的辦法開展自評,并以網絡問政的方式將各單位的自評報告進行公示,接受社會評議。省第三批社會創新觀察項目的創建單位是社會組織,將會采取類似第一批項目的方式進行評審。
12個試點項目
廣州市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廣州市越秀區城市社區治理、深圳市寶安區海裕社區建設、深圳市鹽田區外來人員服務管理、佛山市順德區“兩社三工”社區管理服務模式、河源市源城區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東莞市社會組織孵化基地、江門市鶴山市“大調解”格局、茂名市茂港區外出務工人員子弟學校建設、肇慶市端州區城市社區服務管理、揭陽市揭東縣農村社會管理、云浮市自然村鄉賢理事會
相關
廣東首部社會建設藍皮書出爐,去年登記在冊社會組織共3萬多個
基層社會組織占近六成
昨日,由省社會工作委員會主編的2011年度《廣東省社會建設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在廣東社會建設創新年會上亮相。據悉,這是廣東社會建設的第一部藍皮書,具有里程碑意義。
藍皮書共30多萬字,內容分為報告篇和經驗篇,展示我省社會建設成就,分析面臨的問題和挑戰,總結和推廣我省各地經驗。
關鍵詞:社會組織
建社會組織優勝劣汰機制
藍皮書指出,社會組織是社會建設的重要主體。廣東高度重視社會組織的培育發展和規范管理,出臺了《關于加強社會組織管理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文件,推進行業協會、公益服務類社會組織、城鄉基層社會組織、異地商會等社會組織登記管理體制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扶持發展措施。全省社會組織蓬勃健康發展,截至去年底,登記注冊的社會組織共有30684個,其中基層社會組織接近總量的60%.
在存在問題上,藍皮書也指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相比,我省社會組織發展還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一是規模較小,城鄉、地區及不同領域之間發展不平衡。社會組織總數雖然超過3萬個,但平均每萬人只有2.7個社會組織,而法國平均每萬人擁有社會組織數量110個、日本97個、美國57個、新加坡14.5個、巴西13個、印度10個。二是自主性較低,對政府依賴嚴重,獨立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落實。三是自我運行能力有待提高,社會組織獨立的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工作人員在工資待遇、醫療、養老、住房、職稱等方面欠缺政策性的保障。
藍皮書建議,應從構建新型的國家與社會關系的高度,將社會組織的功能定位為高效率的公益服務生產者,構建政府與社會組織之間的合作關系,并通過發展社會組織推動事業單位及群團組織的改革。加快群團組織轉型升級,發展樞紐型社會組織。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力度,構建政府和社會組織的新型關系。健全政策法規體系,完善社會組織綜合監管治理機制,建立社會組織登記評估和優勝劣汰機制。
關鍵詞:收入分配
建議強化稅收調節制度藏富于民
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是我省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城鄉居民收入普遍較快增加是社會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藍皮書指出,據國家統計局廣東調查總隊抽樣調查,2011年廣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97元,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087元,同比增長12.6%,扣除物價因素影響,實際增長6.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372元,首次突破9000元大關,高于全國平均水平2395元,同比增長1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1.9%.從近10年的情況來看,我省城鄉居民收入呈穩步增長態勢。
藍皮書分析指出,我省居民收入差距逐漸縮小。2011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自2003年以來首次縮小到3倍以內。城鎮居民最高20%收入組人均可支配收入57719.88元,同比減少9.27%;最低20%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9927.32元,同比增長16.8%.高低收入戶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10年的6.09:1縮小至5.81:1.
藍皮書建議,堅持轉型升級和全民創業戰略,實施富農工程,加大公共財政對“三農”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平衡勞資雙方利益,徹底改變勞動力價格長期被低估的現象。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和增強公共服務能力,改善中低收入者生存發展條件。強化稅收調節制度,實現藏富于民,形成以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現代社會結構。大力開拓和擴大來自資產收入的稅源,建立高收入者年度綜合申報制度,強化對高收入者個人所得稅征管。相對縮小來自勞動收入的稅源,進一步提高普通工薪階層個人所得稅減免的幅度,建議將低于平均工資線的勞動者全部減免個人所得稅,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稅負。
藍皮書主要內容
藍皮書的主報告為2011年廣東社會建設報告。該報告認為,2011年是廣東社會建設全面推進的一年。這一年,經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社會體制改革深入推進,民生事業快速發展,城鄉居民收入穩步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不斷縮小,社會大局和諧穩定,人民群眾滿意度和幸福感明顯提升,社會善治格局初步顯現。報告同時也指出,盡管我省加大了社會建設力度,但這些政策措施要取得成效需要時間,與經濟建設相比,全省社會建設依然滯后,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扭轉。未來,隨著社會建設的不斷完善,一些突出的社會矛盾和問題將會逐步得到緩解,現代社會體制的探索也將取得一定進展,社會現代化水平將不斷提高。
在主報告之外,藍皮書還收錄了社會民生事業與公共服務發展報告、居民增收與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報告、平安廣東建設報告等內容,并對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以及順德區的社會建設創新做法進行了總結和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