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太陽能光伏產業低迷現狀的對策
太陽能發電是最具發展前景的新能源發電技術,今后幾十年會不斷發展壯大,并最終成為人類能源的主體,可以說誰真正掌握光伏發電技術,誰就會掌握未來能源的主動權。光伏發電技術包括光伏的電池材料、光伏發電轉化效率、光伏發電裝備、光伏系統的集成,以及以光伏發電系統為主的運行管理等,這些都還處于發展的初期,今后的發展空間和潛力都很大。
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電力不能以上電網為目標,不能受困于電網建設速度和接納意愿,不少新能源電力難以上網出力,為何不另尋出路?
電價在上漲,是因為煤和石油不可再生,用一點就會少一點,所以耗用煤和石油的電力行業,不漲價是不可能的。太陽能難道用一點就會少一點?太陽能光伏發電應該想辦法降低成本,擴大在城鄉的使用范圍。
看看全國各地,從城市到農村,林立的高樓,樓頂空空如也,被日光暴曬,于是有說發展樓頂種菜或綠化,但實踐中發現,夏天澆水,電費高,水費貴,消耗費用受不了。冬天樓頂上凍冷得不行,蔬菜與綠化植物受不了。
為什么太陽能光伏不去發展成生產清潔能源的基地?一次性投資安裝,多少年免費使用,既無噪音,又不怕日曬,還源源不斷產生綠色能源,何樂而不為?
太陽能助推綠色家園建設
農村街道上的太陽能燈,一到晚上自動亮起來,通夜明亮,群眾不掏電費。
我國太陽能光伏所需多晶硅產量占全世界產量三分之一以上
據此,有人認為我國太陽能光伏所需多晶硅產能過剩,造成目前這個行業形勢低迷,其實這是一種是錯誤的估計。
2011年,我國多晶硅材料需求約16.5萬噸,國內產量8.4萬噸,增長了87%,超過40%的多晶硅是通過進口解決。2012年上半年,全國多晶硅產量超過4萬噸,進口量超過4萬噸,預計全年大概國內產量在10萬噸左右,進口量需在8萬噸左右。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由于出口下滑,多晶硅價格大幅度下跌,我國超過40家具備生產能力的企業到目前為止有80%左右停產。不過,主要的多晶硅企業仍然保持正常生產,產量大概占國內產量的80%以上。今年全球多晶硅產量大概能夠達到26萬噸,中國占比依然較大。隨著價格下跌,全球多晶硅產業集中度有了比較大的提高。
全球的光伏市場增長了67%左右,實際增長也超過30%。光伏市場的前景依然看好,多晶硅就大有用武之地。問題是要保持產能的增長和市場的增長同步發展。
對于光伏產業下一步發展,過去很多地方主要是從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來支持光伏制造業的發展,重視大的光伏發電基地建設和市場的開拓,卻忽視制定本地區可再生能源利用目標,對用戶自建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具體要求重視不夠。
目前光伏發電的成本還比較高,不僅大大高于當地上網電價水平,而且也明顯高于用戶端的電價,要形成千家萬戶建設和利用光伏發電的局面,必須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勵政策。
耗本國的電,為老外節能
太陽能光伏產業可以說是新能源的寵兒,成為國家與各地政府優先扶持發展的產業,從立項、土地、資金、稅收、通關、出口退稅等等方面,可以說是一路綠燈。于是,我國光伏產業的平均利潤率一度超過30%,有些甚至達到50%以上。制造光伏富豪的神話和地方政府的熱情,助長了很多非理性的投資行為。統計顯示,全國31個省(區、市)均把光伏產業列為優先扶持的新興產業,更有來自房地產、服裝、紡織等產業的資本大舉進入。
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是典型的“三頭在外”產業:光伏電池的生產設備是國外進口;多晶體硅材料大部分從國外進口;生產的光伏產品主要出口國外。我國部分企業已基本掌握了多晶硅材料的生產工藝,多晶硅產量已滿足了我國50%光伏電池生產需要,光伏電池生產設備的國產化能力也迅速提高,“三頭在外”的狀況有所改變,但光伏電池產品市場在外的狀況尚未改變,許多關鍵裝備和主要原輔材料的對外依賴度仍然很高,這一產業還是過度依賴國外。
“三頭在外”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在為國外用戶輸送清潔能源的同時,卻消耗著大量國內能源,人們形象稱這個產業是“耗本國的電,為老外節能”。
三頭在外一棵樹上吊死人 難抵風險
前幾年,歐洲光伏市場的確火爆,2004年后,我國光伏產業經歷了快速發展的歷程,連續多年增長率超過100%。2007年至今,我國光伏電池產量穩居世界首位,也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產品輸出地。
2011年全球太陽能光伏電池產量已達到3300萬千瓦,實際產能達到4500萬千瓦;從國內情況來看,2011年我國光伏電池產能已經達到3500萬千瓦,可以滿足全球太陽能光伏電池的安裝需要。
實際上,太陽能光伏產業的高能耗也存在危機。多年來,中國人是花著高能耗,加班加點為老外節能。
在光伏產品生產過程中,硅提純階段能源消耗量最大。以生產阿特斯功率240瓦的CS6P組件為例,硅冶煉、硅提純、硅錠及硅片制造、電池品制造、光伏組件制造等階段的耗電量大致分別為38度、398度、64度、39度和5度,全程耗電544度,而這可以讓2.2瓦的發光二極管燈泡發光120年(按照每天工作12小時計算)。如果這塊組件被安裝在光照二類地區,耗電量將在1.9年內收回,并在未來的20多年間,大致產生12098度綠色電力。
外國消費者使用光伏產品,確實起到了節能減排的效果,但中國卻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說太陽能光伏是新能源,對中國來說現在是偽命題。
光伏產品生產過程中也產生污染問題。2011年8月,浙江海寧的光伏企業晶科能源有限公司周邊河道發生大批魚死亡事件,當地村民認為是晶科能源污染所致。事實上,去年4月,晶科能源的排污口就已經出現超標現象,當地環保部門已經責令公司整改,被當地政府部門通報。但類似晶科能源污染是全行業的問題。這種光伏產品出口賺退稅的“以新能源之名行高能耗之實”發展模式受到人們的質疑。
中國光伏產品享受補貼,享受出口退稅優惠,外國人看在眼里,記在心上。當老外也遇到經濟危機,就會想辦法化解危機,于是,歐美針對我國光伏產品的“雙反”“緊箍咒”越箍越緊。 美國商務部2012年3月下旬做出對中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品反補貼調查的初裁,認定中國涉案企業存在2 .9%-4.73%不等的補貼幅度,并追溯90天征稅。
5月份,美國商務部再次宣布新一輪對光伏電池及組件產品反傾銷調查的初裁,裁定中國涉案企業適用31.14%至249.96%不等的臨時反傾銷稅率,并將征稅措施向前追溯90天。這一次的懲罰性關稅將會疊加在3月份宣布的反補貼稅之上。美國商務部終裁結果將在今年10月宣布。
我國看似出口量不斷提高,價格卻不斷下滑。以太陽能電池為例,2011年出口均價下降37.1%,從年初的2美元/瓦持續下跌,最低價僅為0.8美元/瓦。
歐盟和印度也可能跟隨美國的腳步,對中國太陽能光伏產業做出類似的“雙反”調查,課征懲罰性關稅,光伏企業的處境雪上加霜,我國太陽能光伏產業三頭在外一棵樹上吊死人真是自食惡果。
這種“國內耗能、國外節能”的出口創匯模式得不償失,宜借當前外需低迷之機大力開辟國內市場,逐步縮減光伏產品出口,推進行業整合。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煤炭消費占能源消費的70%以上,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壓力巨大,發展光伏發電勢在必行。目前德國光伏發電量占到其總發電量的3%,如果到2020年我國光伏發電量占到總發電量的3%,光伏發電量將達3000億千瓦時,需安裝光伏容量2億千瓦。按此目標每年需安裝2000萬千瓦,這將為我國光伏產業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補貼發展大型光伏電站,還不如搞坑口電站
近年來,我國采取特許權招標方式啟動了大型光伏發電的建設,以常規電站建設和管理方式建設大型光伏電站,這對推動我國光伏電站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這種集中建設大型光伏發電、以遠距離高壓輸電的太陽能利用方式并不科學。與其耗巨資高補貼發展大型光伏電站,還不如多高坑口電站。太陽能發電比起煤發電,成本要高得多,上網還需巨額補貼,電企還很不愿意,何必呢?
太陽能資源的主要特點是分布廣泛,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優勢是分布式應用。所以,要加快電力體制改革,開放用戶端電力市場,培育分布式光伏發電市場,為光伏產業發展提供體制保障。
當前是我們該反思舊有發展模式的時候,應該順勢逐漸縮減光伏產品出口。我們不能把進出口總額作為評價經濟開放度的唯一指標,而要對出口產品進行綜合評價,改變對高耗能產品出口創匯作用的依賴。應把出口規模控制在最低范圍以內,誰出口,取消對他的補貼,取消出口退稅,并適當提高光伏產品資源稅,提高環境門檻。
為加快培育國內光伏市場,完善光伏發電并網技術與標準也勢在必行。加強發電企業和電網企業間的溝通協調,引導有條件、并網難度小的光伏發電設施率先并網,先易后難,不斷完善光伏并網管理體制。
更重要的是加快培育多樣化的光伏市場,支持與建筑相結合的光伏發電系統、非電網太陽能光伏電動汽車充電系統應用,開發多樣化的消費光伏產品,開發家庭用太陽能光伏空調制冷與取暖,開發小型、經濟,普通百姓買得起的太陽能光伏家用供電系統等等,立足國內需求,應該以發展自用為主,即使補貼也是我國公民自己享受,太陽能光伏產業自然會得到新的飛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