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出口增長7.6%來之不易
"千方百計實現全年預定的外貿工作目標。"這是17日商務部例行發布會上發言人沈丹陽的表態。然而,當天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出口4300.2億美元,同比增長7.6%距離全年外貿增長10%的預期目標,差距不小。對此,沈丹陽回應,7.6%的增長,已經超過預期,來之不易。
當現場記者提問今年的外貿形勢除嚴峻之外是否出現了一些積極變化時,沈丹陽只字未提積極因素,依舊回應說:"今年外貿形勢總體上還是比較嚴峻的。"但沈丹陽同時強調,一季度的增速是在外貿結構調整繼續取得明顯進展、進出口更趨于平衡的情況下取得的,更加來之不易。他建議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季度的數據:"去年8月份以來,外貿增長持續下滑的趨勢已經得到遏制,出現了低速平穩增長的態勢,這說明采取的穩定出口措施發揮了有效作用。"
歐美市場非中國說了算
據17日商務部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進出口總值8593.7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7.3%。其中,出口4300.2億美元,同比增長7.6%;進口4293.5億美元,同比增長6.9%。
分析人士指出,一季度外貿進出口7.3%的增長速度,較之近年來的增速相對較低。如果外貿增長是"前低后高"的路徑,那大可無需緊張,然而,值得關注的是,在發言人關于增速偏低原因的闡述中,目前的影響因素顯然短期內仍無法改變。
對于出口增速偏低的原因,沈丹陽表示,首先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動力仍然不足,目前美國經濟增長還是乏力,歐債危機還沒有走出困境。歐盟和美國分別是中國第一和第二大出口市場,這兩大經濟體的經濟低迷對中國出口所產生的影響是可想而知的。然而,這兩大經濟體何時復蘇,需求何時重振,顯然不是中國人能掌握的,并且從目前來看,前景遙遙不可期。
近日,人民銀行將人民幣對美元交易的價格浮動幅度由千分之五擴大到百分之一。此舉是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的重要步驟,長期來看有利于打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打擊異常外匯資金流動,為外貿發展創造了更為穩定的經營環境。但是這一調整對外貿企業的負面影響已經在顯現。
"廣交會前兩天已經開幕了,一些企業就有擔心,他們下單的時候不太敢下長單,只下一些短單,主要是擔心對匯率的波動把握不好。"沈丹陽說,商務部了解,現在企業主要是反映人民幣走勢更難判斷,這對習慣于在穩定的匯率或單邊市場環境下經營的進出口企業來說,帶來一定挑戰。
另一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歐債危機發生后,歐美等國重新認識制造業的重要性,紛紛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制造業可能出現"逆轉移",高端制造回歸美國、歐洲,低端的轉移到成本更低的國家。有分析人士就此指出,即便歐美經濟體復蘇,市場是不是屬于中國,仍然前途未卜。
新經濟體優勢不可復制
談及一季度外貿增長低速的第二個原因,沈丹陽說,國內各種要素成本上升,特別是勞動力成本和其他一些要素成本上升以及小微企業融資難等因素仍然普遍存在,致使外貿企業出口競爭力下降。
"去年以來,要素成本的過快上升使我們一部分產品的出口競爭力有所下降,有一部分產品的訂單,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到歐美等我國傳統優勢市場的產品轉移到了東南亞、南亞等地區。"
與此相對應的是,加工貿易明顯減速。17日發布的數據顯示,加工貿易進出口3047.3億美元,增長4.4%,比1-2月增速低1.1個百分點。
分析人士指出,"人口紅利"消失似乎已經成當前一個不爭的事實。與此印證的現實是,"招工難、用工貴"問題不斷出現。更殘酷的現實是,隨著CPI的居高不下,"蝴蝶效應"將愈加顯現,一切與衣食住行相關的漲幅都將疊加在勞動力成本之上,與企業一同參與國際競爭。
此外,中國的土地、能源、資源、環保等要素價格也已進入集中上升期,這都將成為新興經濟體的競爭優勢,而這些都是中國主動結構調整和宏觀調控的舉措,企業未來很難寄望以此為依托降低成本。
貿易摩擦將成長期障礙
"貿易摩擦案件大幅度增長,貿易環境趨緊,給出口增長帶來了新的障礙。"這是沈丹陽提到的外貿增速降低的第三個原因。
今日發布的數據顯示,一季度國外對我國發起貿易救濟調查16起,是去年同期的1.8倍,涉案金額將近30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2.4倍。
日前正值第111屆廣交會期間,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副局長余本林預計,我國面臨貿易摩擦將成增多趨勢。"首先是產業升級受外部打壓增多。目前全球制造業競爭激烈,產業政策也成為貿易摩擦中各國的關注焦點。美國近年來對中國產品的貿易調查已從單純指向價格的反傾銷調查演變成為同時指向政府政策的反傾銷和反補貼合并調查即'雙反'調查;其次是出口環境趨緊。當前國際市場在歐美經濟發達體表現低迷,需求不振,新興經濟體與中國多元化的策略也有沖突。在此情況下,貿易摩擦更易出現;第三是國際戰略壓力加大。國際輿論對中國的宣傳,目前已從'威脅論'轉向'責任論',這事實上都是發達國家的戰略考慮,要求中國承擔超出自身經濟能力的責任。"余本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