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稀土行業協會低調亮相 面臨兩大挑戰
編者按:從前年開始,中國的稀土從默默無聞一躍成為國內和國際的焦點,其熱度一直持續至今,并即將進入高潮階段。目前,對內,中國稀土產業面臨著盤根錯節的利益整合;對外,中國稀土面臨著美歐日的貿易訴訟。在這個背景下,4月8日,被呼吁了10年之久的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終于降生。不過,與業界高度關注形成反差的,則是稀土行業協會的異常低調。可以理解的是,作為剛剛誕生的一個行業協會,其所面臨的兩大挑戰的確壓力不小。
中國稀土行業面臨多重問題 協會成立有助“潤滑”
稀土界著名學者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于國家貿易沖突等問題,作為行業協會出面的可能性較大,畢竟這樣會減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摩擦,起到緩沖的作用”
■本報記者 楊 萌
伴隨著2012年4月8日,稀土行業協會的成立,我國稀土行業也正在悄然回暖,根據百川咨詢的數據顯示,稀土的價格在3月底到4月初這段時間內出現了明顯的上漲,這一上漲主要體現在氧化鐠釹的市場報價,已從36萬元/噸上漲至43萬元/噸,金屬鐠釹的報價從49萬元/噸上漲至54萬元/噸。
從我國稀土行業上市公司來看,雖然去年下半年稀土價格經歷了巨幅下跌,但是其價格仍高于往年,這使得稀土企業并沒有像曾經有行業分析師預計的那樣業績下滑嚴重,稀土上市企業反而在去年收獲頗豐。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7日,在稀土永磁概念板塊中共有12家上市公司公布了2011年年報,這12家公司去年的凈利潤總和為62.01億元,比前年的凈利潤26.88億元增長了一倍有余。
對于近期稀土價格的回暖,有行業分析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稀土行業協會成立對行業而言是利好,從基本面來看,由于近期廠商、貿易商的看漲情緒較為強烈,新一輪的封庫開始,帶動了中重稀土價格的反彈。
從股價表現來看,上周五雖然板塊中個股的漲幅不高,但股價上漲的個股數量仍多于下跌,而在周四時,稀土永磁板塊漲幅達到4.70%,包鋼稀土一度逼近漲停,最終以漲9.56%報收,而廣晟有色也大漲7%。
統一南北市場成主要問題
8日,在經歷了多年籌劃、準備后,中國稀土協會正式成立,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干勇出任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第一任會長,馬榮璋出任第一任秘書長。
在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籌備的多年時間中,我國多處地方相繼成立了地方稀土行業協會,其職能就是管理當地的稀土市場。但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內稀土工作一直由發改委和工信部兩部委先后分管,而此前我國稀土行業中,唯一的全國性行業機構只有以學術研討為主的中國稀土學會。
由于上述格局使然,我國稀土行業多年沒有牽頭的機構,而地方稀土行業協會在這些年中不斷的發展,逐漸形成了由贛州稀土行業協會和內蒙古稀土行業協會為主的南北分而治之的局面,這兩家協會也同樣吸收了不少的當地稀土企業,其中包括贛州稀土礦業有限公司和包鋼稀土等國內大型稀土集團。
百川咨詢銷售經理杜帥兵曾表示,由于國內地方稀土市場的不統一,才導致了稀土行業亂象頻出,3月下旬以來,多個稀土品種的價格又出現了新一輪的大幅上漲,以鐠釹為例,包鋼稀土報價為54元/公斤,而市場報價已經高達60多元/公斤。
而此次中國稀土行業協會成立后,將成為中國第一個由政府引導的,全國性稀土行業機構,由于其職能加之將吸收國內各地的大型稀土企業,或許能夠統一國內稀土行業南北分化的格局。中國稀土行業協會籌備負責人、原工信部材料司副巡視員王彩鳳也曾公開表示,協會的具體職責是協助政府,在稀土的開采、生產、對外合作中,發揮助手作用。她希望協會能像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一樣,引領行業健康發展。
據悉,包鋼稀土等多家國內大型稀土企業將加入,給這個協會注入了旺盛的力量,但此前國內稀土行業早已形成南北對立的局面,想要真正改變目前的格局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整合南北稀土產業為“重擔”
若想要改變南、北稀土相對獨立的局面,相關的調控手段只有整合我國南、北稀土產業。3月12日,工信部部長苗圩對外表示,為保護我國的稀土資源及可持續利用,全國稀土企業將整合組建為兩至三家大型企業,但“整合方案并不一定按省來劃分”。
在上世紀90年代,在當時的國家經委牽頭下,中國亦曾想組建稀土南北兩大集團,其后無疾而終。此后多年,中國稀土產業的亂象,一直被詬病。
贛州稀土協會秘書長賴兆添曾公開表示:“目前整合政策在具體措施上還不完善,在監管上基層管理難于執行。”在南方的離子型重稀土區,大型企業間正激烈爭奪整合權。這使得南方的整合,還沒有重大進展。
北方一直是以包鋼稀土為主。按2011年的計劃,內蒙古自治區將整合區內35家稀土企業,其中包頭市23家,整合主導者是包鋼稀土。但這一計劃卻被一直擱置。
進入2012年,以地方為主導的稀土整合卻在加緊進行。
2012年2月底,以廣東省國資委、廣東省廣晟資產經營有限公司為投資主體的廣晟稀土集團成立;而今年“兩會”期間,福建代表團也傳出廈門鎢業牽頭整合福建稀土行業的消息。
贛州稀土礦業公司一負責人也曾公開透露,“地方稀土企業集團旗下各企業在產權上還是獨立的,財務、人員和經營上各自負責;地方稀土企業集團實質上只是一個掛牌公司,充當管理和貿易公司的角色,并不具備實際的生產能力和統一經營權力,整而不合”。
“成立全國稀土行業協會的初衷就是要對稀土行業進行自我規范,行業協會的成為就是為了保護我國稀土向前邁進的一大步。”上述不愿具名的行業內專家如是向記者表示。
雖然目前專家學者以及分析師們都對稀土協會的前景充滿信心,但從我國稀土的現狀來看,除了加強行業內自律外,社會輿論與管理層對產業的愈發關注并未減輕我國稀土行業的壓力,在維護我國環境保護的問題下,如何在保持一定市場占有率,并增加我國對稀土價格的話語權,在南、北稀土大整合的背景中,優化結構、調整資源、減少浪費,都將成為中國稀土行業協會需要承擔起的“重擔”。
應對外患是協會又一職能
在得知中國稀土行業協會將在4月8日掛牌成立的消息后,記者曾在第一時間聯系了相關行業分析人士。
上述人士表示:“稀土行業在發展中也暴露出不少行業存在的弊端。國家多年來相繼采取了多項措施,但收效并不大,比如稀土的私挖、濫采,在2010年時稀土價格飛漲的時候特別嚴重。”
同時,他表示:“稀土行業內存在散、亂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有,現在不但沒有得到解決還愈發嚴重。這些都將是稀土協會成立后所要面對的問題。”
“上述的要面對的問題主要是對于國內而言,行業協會所要承擔的還有來自于國外的‘壓力’。如何發揮我國稀土大國的優勢,掌握定價權,這也是協會要面臨的一大重要問題之一。”有不具名的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
曾有業內人士猜測,多年來未見“動靜”中國稀土協會,此次“火速”成立,是為了要應對美、歐等國家向WTO提出的我國稀土出口限制的訴訟。
其實早在2009年,針對我國稀土貿易的爭端已經初露端倪,當時,歐盟、美國與墨西哥先后將中國出口的多種原材料出口限制政策告上WTO,盡管當時被訴訟的出口限制的原材料中沒有涉及稀土,但業界普遍認為,當時被起訴的原材料只不過是投石問路,為了進而轉向中國的稀土。
但對于中國控制稀土出口的問題,各界一直保持著眾多不同的觀點,也曾有企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國外稀土企業產量增長,即使我國稀土產量保持不變,占有率仍然會下降,或許5年以后,我國稀土占世界的比例可能由95%降低到60%,甚至更低。”
就上述爭端而言,在中國稀土協會成立后,將主要由協會出面給出相關意見,并有可能在將來的貿易爭端中出面調節,有我國著名稀土界學者曾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對于國家貿易沖突等問題,作為行業協會出面的可能性較大,畢竟這樣會減輕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摩擦,起到緩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