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擴張后國企何處去?
一些國有企業尤其是壟斷行業中的大型和特大型國有企業還沒有實行股份制改造,或是股份制改造不徹底。CFP:劉德斌
2008年11月,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國際輿論普遍看空世界經濟前景。中國政府權衡各方利益,推出了以“抗危機、保增長”為目的的“4萬億”投資計劃,希望通過政府大規模投資來拉動國內需求。投資去向主要為: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基礎設施、農村基礎設施、金融信貸支持以及自主創新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主要建設領域集中在電網、電信、交通、裝備、建筑、冶金、建材等方面。也就是說,中央部署的“4萬億”投資計劃中,中央企業是項目執行的主力。
一輪國企“大躍進”就此展開。
存錢罐還是吸血鬼
依靠國企膨脹而刺激經濟的做法,必然會造成負面后果
當時輿論普遍認為,在政府“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經濟發展方針指導下,4萬億投資刺激計劃提振了其他國家應對危機的信心、抵御了國際金融海嘯的沖擊、保證了國內經濟持續增長態勢、創造了就業機會。但是,“看得見”的成功背后隱藏了太多“看不見”的代價。對于凱恩斯所主張的反經濟周期式的宏觀調控方式,歷來都能引起巨大的爭論,政府“看得見的手”并非萬能。例如,1929年-1933年美國大蕭條時期就放棄了凱恩斯主義擴大需求的宏觀調控方式,而選擇了供給經濟學理論,以“降低稅率、鼓勵生產”等方式走出困境。“嗎啡療法”見效快,卻治標不治本。須知每一項政策,除了立竿見影的短期效果,更伴隨著中長期的潛在效應。
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溫家寶總理指出,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CPI漲幅控制在4%左右。并補充說:“是為了保證‘十二五’規劃的經濟增長質量,實現平穩過渡。”這是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預期增長目標八年來首次低于8%。經濟形勢的變化、增長目標的調低為未來國企改革留下了想象的空間。
依靠國企膨脹而刺激經濟的做法,長期來看,肯定是行不通的,必然會造成負面后果:首先,受“4萬億”計劃刺激,過去兩年,中國經濟飽受通脹之苦,直到去年底CPI才回落至5%以下。“高通脹、低利率”本是一種隱性剝削,每年銀行存款中暗含的通貨膨脹稅就過萬億。同時,它還會導致民間財富縮水,造成財富逆向分配,擴大內需無從談起。其次,間接鼓勵了“國進民退”,民間資本被大量擠出,加劇實體經濟空心化風險。大規模信貸主要分配給了低效率的體制內勢力(主要是國企尤其是央企),導致“地王”現象頻發,A股市場、房地產市場泡沫嚴重。第三,“4萬億”投資的乘數效應,直接導致地方政府的投資狂潮,加劇地方債務危機。有學者稱,這是“4萬億”投資計劃造成的致命敗筆,地方債務情況有惡化趨勢:僅官方早先的統計數據就高達10.7萬億元,各級政府總負債保守估計將占中國GDP 70%以上。進一步審視未來國有銀行的壞賬預期,其對于經濟全局影響令人不寒而栗。
在金融危機背景下,政府實施“4萬億”投資計劃刺激經濟有其內在邏輯,問題出在到底把錢給了誰。最近有報道稱,中石化團購奔馳便宜兩萬,中石油平價買房賺四番,壟斷性國企員工高福利讓國人看著百感交集。關于國企尤其是央企下一步改革的問題,一直都是關注的熱點。那么,國企到底是“存錢罐”還是“吸血鬼”?我們先來分析中國的國有企業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