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評:“3·15”為何成了非法網站牟利的工具
“3·15”,原本是消費者打假維權的盾牌,如今卻成了某些非法網站“刪貼”牟利的工具。據媒體報道,僅北京地區,就有數百家非法“3·15”網站。這些網站刊登消費者的投訴信息后,依靠收取涉事企業的公關費和刪貼費牟利,日進數萬元,而消費者從頭到尾都被利用。(3月15日《新京報》)
對于這些靠“刪貼”牟利的齷齪營生,我們不能止于譴責非法網站的無德無良,更應從社會監管的層面進行反思。
按理說,“3·15”不過是旨在宣傳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法定紀念日,既非固定的投訴維權日,也不應成為商家的促銷噱頭,更不能變為集中打假的日子。但在現實生活中,“3·15”卻儼然成為對假冒偽劣行為的“集中曝光”日,平時鮮見的對不法商家制假內幕和行業潛規則曝光的重磅新聞,非要等到“3·15”這天才在各傳播媒體集中播放。正是對“3·15”日子的過度強化和缺乏“天天3·15”的打假常態,才使得“3·15”非法網站有了唬人的“品牌”色彩,并為“3·15”前夕的刪貼“漲價”提供了機會。
非法“3·15”網站騙錢得逞,也反映了消費者正常維權渠道的不暢。從非法網站經營者坦言政府新聞網站里登載的報道“我們刪除不了,其他的都能搞定”中,我們不難體會出經營好正規網站的重要性。而一些政府網站“難找到、反饋慢、看不到”,以及舉報熱線的“冷遇”,也使得非法網站生意火爆。只有建設和經營好政府主導的正規網站,疏通消費者的投訴維權渠道,并以制度設計完善對網站的前期審查和后期監管,才會讓非法網站失去賴以生存的市場。
應該說,非法網站以“刪貼”牟利,擊中的是企業顧及聲譽、害怕曝光的軟肋,而這無疑又折射出政府部門監管的滯后。事實上,現實社會中許多制假售劣丑行的敗露,不是緣于監管部門主動履職的結果,而是記者臥底、消費者舉報、網絡曝光的功勞。盡管“媒體曝光”也是社會監督的一種,但僅靠輿論監管和消費者發帖,是遠遠不夠的。僅僅依賴“曝光”打假,不僅會助長監管部門的懶政,還會膨脹不法網站以“刪貼”牟利的貪欲,有損政府執政為民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