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現象:從“賈理”文化到“創智之城”
從“賈理”文化到“創智之城”
——苗族原生態文化發展的“丹寨現象”透視
隆冬時節,記者帶著疑問走進8任省長聯系的國家級貧困縣——丹寨。近年來,這里出現一種獨特的現象:經濟雖處于欠發達、欠開發,文化卻表現得異常的活躍。現象的背后,到底隱藏著什么?
在丹寨,王鳳剛、孫紅鶯、王阿勇、王興武、余秋陽、楊正能、楊正平、楊芳等名人,個個身懷的藝術絕技震驚國外享譽華夏。獨領風騷的《苗族賈理》,沉睡千年愈發鮮活的“古法造紙術”,穿越時空、攜唐宋遺風的“苗族手工刺繡”、編織技藝,技驚美國白宮的“苗族蠟染技藝”,驚艷藝壇、聲名鵲起的“錦雞舞”……
從“賈理”文化中獲得徹悟走進丹寨那天,天氣驟然寒冷,但縣委書記張淼卻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給人濃濃暖意。他告訴記者自己感到很幸運,剛到丹寨正遇十七屆六中全會召開不久,沒想到《苗族賈理》撼動了京城,讓丹寨頻頻出現在媒體。讓記者來透視文化“丹寨現象”,是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精神。
《苗族賈理》編撰整理者——丹寨縣退休干部王鳳剛的事跡在全國主流媒體相繼報道,一時間,丹寨這個偏僻小縣如石墜平湖,在全國掀起了民族文化傳承發展美麗的漣漪。
王鳳剛身癱志堅30年如一日守護苗族文化的事跡,引起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高度重視,并作出加強宣傳報道的重要批示。全國人大財經委員會主任委員、貴州原省長石秀詩從新華社國內動態上獲悉后欣然作出批示:“王鳳剛同志在身患重病的情況下,潛心研究,出版了“非遺”專著苗族文化遺產《苗族賈理》,可喜可賀!他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雖身患重病仍堅持不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大家學習。”
省委書記栗戰書,省委常委、省委宣傳部部長諶貽琴也分別作出批示。諶貽琴部長批示:“請中央駐黔媒體和省級媒體對王鳳剛同志的事跡做采訪報道,這是培育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的活教材。”
11月29日下午,黔東南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州委統戰部部長唐官瑩受州委書記廖少華、州長李飛躍的委托,專程赴丹寨縣慰問。
王鳳剛的先進事跡受到中央、省、州領導高度重視,在社會上引起很大反響,成為丹寨人民、黔東南乃至貴州的驕傲。
傳說《苗族賈理》的雛形,產生于苗族原始社會父系氏族時期,其早期版本隨著苗族先人大遷徙到貴州,散布在今丹寨、麻江、凱里、雷山、黃平等縣市,大概在清雍正時期形成了各地流傳至今的版本。乾隆皇帝在張廣泗關于貴州六廳“苗疆事宜”的奏折曾這樣批道:“苗民風俗與內地百姓迥別,嗣后苗眾一切自相爭訟之事,俱照苗例,不必繩以官法。”這里所說的“苗例”,就是苗族的“賈理”,足見其重要影響。
《苗族賈理》是口頭傳承,有辦班傳授、家庭傳承和拜師學習三種,傳授的儀式莊嚴而特別。五一村解放初曾有10多位賈師,如今僅有一人稍懂且后繼無人。結構完整的《苗族賈理》主要流傳于丹寨縣境內。清末至解放初期,全縣境內學習、傳授、應用《苗族賈理》的風氣仍相當濃厚,人們以懂得賈理、遵從賈理為榮,其傳承風氣一直延續至今。
王鳳剛帶病業余研究30多年,搜集整理譯注的苗族口傳經典《苗族賈理》,不僅是民族文化的一筆寶貴財富,她已成為丹寨、乃至貴州一張閃亮的文化名片。
記者悟到:這部被苗族史學界稱之為“苗族百科全書”、被苗族人民奉為“圣經”和“法典”的、博大精深的《苗族賈理》,難道不就是這方水土人文教化的源頭!
“網絡”成就高產詞作家丹寨,是十萬大山山麓一個正在開發中的偏遠小縣。但就在這里,有一位詞作家,她的網絡名字叫“玉鐲兒”,本人姓名叫孫紅鶯。就是這位才女,以一闕凄美幽怨的《白狐》紅遍全國。網絡中被稱為“2006年令無數人感動的歌曲”,點擊率高達1000多萬人次,創下網絡點擊率歷史新高。
2004年以來,以“玉鐲兒”網名在網上發表了歌詞800多首;被網友譜曲和傳唱的已經有200多首,制作成專輯的光碟有50多首;2007年,參加由中共貴州省委宣傳部、貴州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貴州省音樂家協會、貴州省作家協會聯合承辦的“2007年貴州省歌詞創作大賽”,孫紅鶯創作的《我在貴州等你》榮獲二等獎;《貴州,花一樣的地方》獲入圍獎;2010年《我的中國我愛你》被國內眾星聯袂演繹,成為主旋律歌曲;2011年《家鄉的味道》被評選為“全國觀眾最喜愛的歌曲”入圍36強。
丹寨,是黔東南自治州苗族文化發展的生力軍,一個小小的縣能夠走出全國知名的高產詞作家,在全省實屬罕見。
文化“變鈔”的誘惑在丹寨尋找民族文化,不難。可在縣城、鄉鎮、村寨觸摸到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氣息。記者足跡所至,深深地感受到,這里的民族文化,正在追逐著“變鈔”的誘惑。
在古老的造紙遺址石橋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興武忙得不亦樂乎。他開著小貨車跑城里發貨,又要到古紙的生產基地--穿洞紙坊去布置生產任務,還要到縣里去領取今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補貼。在路上,記者"攔截"下他,這個靦腆的農家漢子,終于吐露了實情:2011年,除中國、美國國家圖書館、國家博物館四館專用紙的生產外,其他訂單不斷,到年底將實現500余萬元的總銷售收入。南皋石橋村的造紙業,已然成為全村農戶的主要增收來源。
在縣城。一幢原來是農委的辦公樓,2009年就在蠟染投資商寧曼麗的經營下成為吸引人們的地方。一樓畫蠟車間,20多名苗族婦女部分日夜巧手點蠟,一張張古樸的蠟畫,透射著苗族創造歷史的智慧。70多歲的老婦人、18、19歲的花樣女孩、30、40歲的成年少婦,在優雅古樸的飛歌聲中,描繪著美好的生活畫卷。據介紹,僅丹寨縣境內,已有300多名農村苗族婦女,實現了每月1500元左右的收入。
在卡拉村看到,一車車竹子原料正往村里運,備足料利用春節農閑加緊編鳥籠,成了每年的傳統。全村年加工鳥籠20萬只收入200多萬元,90多戶人家今非昔比,到這里觀鳥籠制作、吃“農家樂”的游人絡繹不絕。
在縣城東北三里的東湖湖畔,有被譽為“芒筒蘆笙之鄉”的民族文化村——排牙村。這里竟是許多著名蘆笙藝術家共同的故鄉,他們之中,有剛剛奪得全國蘆笙大賽金獎的楊正能,有號稱“蘆笙王”的著名演奏家楊正平,有省內知名蘆笙手楊氏兄弟楊兆征、楊長沙,更有許多如楊正剛、楊通云等就職于省內各大歌舞團的優秀演奏員,他們曾代表中國民間音樂,到北美、西歐、東南亞及日本等國進行了多次文化交流,把苗家悠揚激越的蘆笙吹響在異國金碧輝煌的舞臺上。
在守護中發展創新“當時真是又自豪又痛心,既為丹寨擁有如此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又為一些傳統民族文化嚴重流失感到心痛。”說起2004年開展的全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丹寨縣文廣旅游局黨組書記、旅游辦主任陳光明心情五味雜陳。他告訴記者,經過調查,文化部門共收集整理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98項,并著手開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2005年,丹寨出臺《關于民族民間文化搶救和保護工作實施意見》。通過5年多的努力,形成了“基礎發動強根本,載體推動樹品牌,項目拉動聚活力,產業帶動出效益”的文化發展“四動戰略”格局。至此,文化亮點不斷涌現。
2005年,丹寨苗族蠟染、苗族錦雞舞、石橋古法造紙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2008年,苗族苗年、芒筒蘆笙祭祀樂、苗族服飾、苗族賈理列為國家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王阿勇、王興武等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2007年、2009年,《錦雞舞》、《芒筒蘆笙祭祀樂舞》先后獲得"多彩貴州"舞蹈大賽原生態類金黔獎。
2011年10月,石橋古法造紙實現生產銷售總值420萬元,石橋黔山造紙合作社成為國家40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基地之一。
美麗新城的構圖一朵朵、一串串民族文化奇葩,一個個民族文化傳承人,成為丹寨獨特"文化現象"的深層積淀和原生動力。這些,醞釀和發酵了厚重的丹寨文化,提升了丹寨人的“精氣神”,“堅韌不拔,銳意圖強”的丹寨精神在歷史的進程中孕育、成型、放大,并作用于當下的創造中。
丹寨,將以“蚩尤祭地云上丹寨”為總體宣傳口號,做好龍泉山、石橋等景區景點和祭尤節、錦雞文化節等民俗節日的宣傳、推介工作。籌辦蚩尤文化、苗族賈理文化研討會,提升民族文化的品位和檔次。以“無痕化”理念,依托石橋、龍泉山、排調河為支點,規劃推出一批精品旅游路線,加大文化旅游產業的開發力度。
“在保護傳承中,著力依托傳統文化進行文化發展和創新,激發起新的活力”,縣長侯美傳這樣告訴記者。他說,根據縣委的思路,圍繞苗族文化“丹寨現象”,在“十二五”期內,將借助金鐘省級經濟開發區的建設,實行文化和經濟的雙向互動,共同發展,全力將丹寨打造成宜業、宜居的“創智之城”。
丹寨有條件、有人才、有優勢干好這樁大事。2011年12月14日,縣委、縣政府借助中國國情與發展研究所的優勢,誕生了貴州第一家縣級“博士工作站”,為丹寨打造“創智之城”又增添了重要的人力、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