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后花園 西江橋頭堡
水上婚嫁是斗門開展生態旅游的有效載體。
位于珠三角幾何中心位置的珠海市斗門區是廣東知名的農業產區,也是珠海最主要的農業產區。在珠海建設生態文明新特區、科學發展示范市和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的新一輪大發展熱潮中,珠海市委書記甘霖指出,結合構建珠海現代產業體系的戰略部署,珠海要大力發展以都市型農業和生態農業為特色的現代農業,打造綜合發展的生態農業產業基地。他在斗門區調研時提出,“斗門是珠海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重要依托”,要“打造臨港先進制造業基地、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和城鄉統籌發展示范區”。斗門生態農業園成為這一要求的主要載體之一。
順應珠海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發展道路的要求,并結合斗門農業發展的巨大潛力,珠海市把斗門的蓮洲、白蕉、斗門三鎮的312平方公里范圍劃為生態農業園,總面積超過珠海全市陸地面積1/6。通過嚴格的生態保護和高標準的產業園規劃,強力推動農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跨越式發展。
高起點規劃生態農業園
針對斗門農業發展的現狀和遠景目標,珠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緊密結合生態保護和水源保護,加快生態農業園區建設,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都市農業和生態農業,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戰略部署。
在這個戰略指導下,斗門著眼“生態農業綜合發展”,邁開了高起點規劃生態農業園的步伐。目前,由中國農科院牽頭,聯合中國水產科學院、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和珠海規劃設計院,國內外數十名知名專家學者組成的團隊已完成對園區的規劃編制,力爭把園區建設成為世界領先、國內一流的現代農業和生態旅游園區。
規劃圍繞生態農業產業主線,體現“臨近港澳”與“嶺南沿海”兩大特色,著力發展港口經濟、科技經濟、通道經濟、加工經濟、總部經濟、基地經濟、貿易經濟、旅游經濟。自建設啟動以來,斗門生態農業園快速有序推進有機水稻種植、園林花木種植、無公害水產養殖、無公害蔬菜種植四大基地,農產品深加工、物流展銷兩大專區的建設和“一軸兩翼五重點”旅游空間布局的構建,一批“高、精、尖”項目扎實推進,央企、世界500強和863科技示范型企業紛紛來訪和簽約。斗門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的亮麗名片進一步顯現,農業品牌帶動效應和核心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借力后發優勢堅守底線
“守住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底線”是珠海市委市政府對建設斗門生態園的一條基本要求。園區牢牢抓住生態效益謀篇布局,以生態效益輻射帶動經濟效益。經市委市政府統一規劃,黃楊山、金臺寺、南門食街、西式古街等園內一批具有歷史文化積淀的旅游項目得以有序開發,接霞莊、菉漪堂、毓秀村等景點被盤活納入省級歷史文化名鎮申報項目,以農家樂為龍頭、生態農業為基地,農業觀光為支撐,休閑旅游為主體的旅游生態鏈日臻完善;體現自然風情和充滿民俗氣息的水上婚嫁習俗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文化旅游呼之欲出;成功創建中國海鱸之鄉和海鱸產業化基地,“白蕉海鱸”獲得全市首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白蕉的竹篙嶺、竹銀水庫和水松林等自然資源得到有機整合,森林休閑度假區初具規模;蓮洲園林花木基地、無公害水產養殖基地、有機水稻種植基地勃勃生機;濕地自然保護區等一批原生態植被保持了其原有風貌,成為游客休閑度假的新去處。
按照“修舊如舊”、“人文自然相和諧共處”的思路,市區兩級還先后投入近4億元,加快推進斗門鎮名鎮試點和蓮江等6條村名村試點的規劃建設,市九洲旅游集團參與開發的燈籠沙水鄉風情旅游區順利開業,名鎮名村建設和生態旅游發展明顯提速。生態農業園經過兩年多的建設,成為了珠三角西岸一顆亮麗的生態明珠。
首創立法保護生態環境
“生態”是斗門生態農業園的點睛之筆,是珠海的最大財富,是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珠海新一輪大發展的戰略方向。嚴格保護生態農業園的生態資源,就是確保園區的可持續發展,也是珠海“生態文明新特區”的發展目標的必然要求。
據悉,《斗門生態農業園區的單項立法保護工作方案》已經珠海市政府審議通過,并即將進入立法程序。屆時,園區在環境保護、土地利用以及科技應用等方面將得到法律層面的全方位支持和保障。筆者了解到,這一舉措在全國第一批“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中為首創,將為斗門生態農業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園區負責人表示,為提高當地百姓保護生態的意識和積極性,在市里大力支持下,園區還對水源保護區內的10.8萬農民予以社保扶持,其中一級水源保護區每人每月40元農保和每年275元醫保扶持,二級水源保護區每人每月20元農保和每年125元醫保扶持,讓農民不再“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剛剛結束的斗門區第三次黨代會提出,要更加積極地配合對園區實施單項立法保護,打造珠海最重要的農業產業基地、水源保護區和綠色生態屏障。
好中求快邁向生態文明
珠海市委書記甘霖明確提出:“斗門區要把握當前、謀劃長遠,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在珠中江、珠深穗、粵港澳區域發展格局中謀劃和推動斗門的發展。”并作出戰略部署:好中求快、以好促快,充分發揮后發優勢,實現跨越式發展。生態農業園的實踐證明,這是一條農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跨越式發展的科學路徑。
生態農業園從一開始就非常重視科技支撐。園區通過加強與中國食品工業集團、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山大學等合作,袁隆平超級雜交稻示范種植、“太空種子”對比種植試驗等“高、精、尖”項目初見成效,農業科技含量和農產品附加值有效提高。通過招商農業龍頭企業,園區的農業產業鏈條得以形成并加強,農業發展從過去的簡單個體小農業躍升為成規模、成產業的現代農業生產。
農業龍頭企業、高科技農業這些“好項目”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以其高科技含量、高效率生產促進了生態農業園區的“快發展”,真正實現了“好中求快、以好促快”的發展理念,大大推動了斗門由農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跨越式發展。
伴隨著園區快速發展,農村變靚變好,農民受益受惠,種植養殖業喜獲豐收。今年,隨著該區名列全省前茅的農保全覆蓋工作全面推進,農村居民人均收入有望實現兩位數增長,城鄉差距越來越小,農村居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生態農業園為當前工業迅猛發展的珠海留下了寶貴的生態屏障,幾十年后人們還將擁有保護完美的青山綠水、豐富的土地和淡水資源。以斗門生態農業園為主的現代農業和生態旅游發展平臺,為探索農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跨越式發展之路提供了寶貴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