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傳到第四代的可能只0.1%
一手打造富豪排行榜的胡潤曾說:“在中國,一個企業能做十年就已很不容易了,能維持到第四代的可能只有0.1%。富不過三代有兩個原因:其一,隨著一個家族的發展,子孫漸多,所以到第三代的時候,他們手中各自持有股份,很難保證一個企業的核心價值;其二,一部分企業發展的模式是第一代開創、第二代管理、第三代消費,可能到了后面,品牌還在,價值已經不在了。”
有產家庭的財富該如何傳承?
其實,“富不過三代”魔咒的奧秘就在于繼承模式。個性十足的富二代已經開始從上一輩手中接收股權和企業管理權,未來十年將是他們接班的高峰期。如何合理安排家族的股權、職位傳承,作為父母到底該給孩子留下什么?房子、車子,還是企業?
世界上沒有比免費更貴的東西,如何傳承財富,才能讓后代保持對財富的“饑餓感”,而不失去創造財富的能力,顯然只給錢是不行的,還要教給他們創造財富、保護財富的能力,而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引導他們在財富的輔助下,擁有健康、積極的人生。
財富傳承“錢”規則
斯蒂芬·茨威格在《人類群星閃耀時》中寫道:“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途中,即在他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了自己的使命。”對于大部分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來說,從其出生時就身負傳承家族財富的使命,根本不用等到年富力強時再去頓悟。
對于家族企業,執掌者的能力直接決定著企業未來的成長曲線,所以,家族企業的財富傳承如同皇權更迭,既可能孕育轉折涅槃的機會,也可能是家道中落的起點。
職業經理人,靠邊站
今天的中國輿論場,推崇代表著先進管理思路的現代企業制度,學者們也在反復論證管理權和所有權分離的諸多好處,也許,家族企業并不是那么意氣風發,在被提及時甚至還裹挾著一些忸怩、樸素過分的土氣,但事實是,家族企業的生命力毋庸置疑。
克林?蓋爾?搜芯堪l現,家族企業在世界企業中占65%~80%,世界500強企業中有40%屬于家族企業。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也發現,"大部分企業包括美國和所有其他發達國家都是由家族控制和管理的。"
家族企業不僅具有數量優勢,也有不可小覷的競爭優勢。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創業領導力講座教授Randel Carlock指出,金融期刊的一些專題研究在對標準普爾500指數內的家族控制企業與非家族控制企業的表現進行對比后發現,家族企業的表現略勝一籌。
在中國,哪里有商業喘息的機會,哪里就有破土而出的家族企業。
市場的閘門打開,家庭與家族規則輕而易舉地從根深蒂固的傳統中浮出水面,被創富者用以建立新的集體認同。中國大部分的民營企業,以家族企業的形式"摸著石頭過河",看似原始、粗糲,卻是生命力最強的草根生存和蓬勃模式:親情做擔保的融資,使創業啟動資金短缺的問題迎刃而解;創業領袖能力欠缺、員工素質不高,都被"為自己和親人干"的熱情與不遺余力所彌補;所有權與經營權、受益權的高度統一,身兼老板和員工,使得磨洋工、開小差、吃里爬外、中飽私囊等種種見不得光、拿不上臺面的小動作也難覓蹤跡。
直到今天,家族經營模式仍是民營企業的主體模式,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表示,根據估算,家族式經營的企業占民營企業的95%以上。除了旗幟鮮明地表示"做沒有家族的家族企業"的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以及辭去電器董事局主席及董事職務的美的創始人何享健等少數企業家外,不管本土輿論多么痛心疾首地列舉家族企業的種種弊端,大部分民營企業家仍不為所動。
企業家對家族企業的執著,注定繞不過繼承。與管理權和所有權分離的西方家族企業不同,中國家族企業的繼承為"雙重繼承",這源于富一代對職業經理人的忌憚。經濟學家鐘朋榮道出了他們的部分心聲:"很多人包括專家都在呼吁把企業交給‘阿姨’去養。誰不想自己輕松呢?但中國有幾個‘阿姨’能讓人放心呢?剛把小孩給她,她就宰了吃了。"職業經理人在中國的名聲并不好聽:自身爆出道德瑕疵壞了"企業一鍋好湯";臨陣倒戈與外來資本聯手"鳩占鵲巢";與創業者"道不同不相為謀"被迫辭職,轉身便歷數企業種種罪狀……過程讓人寒心,結果大都慘烈。如此"狗血劇情"多了,民營企業家對其更為忌憚,職業經理人也聲名狼藉,更加落魄。"任人唯賢"不如"任人唯親",不管從血緣關系親疏還是年齡優勢上,傳承給他們的子女都合情又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