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企業做手機:玩法很多結局只一個
在國內,百度、阿里巴巴、360、盛大等互聯網巨頭紛紛殺入智能手機市場,當然還有稱不上互聯網巨頭的小米。在國外,剛剛上市的Facebook也耐不住寂寞,準備推出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機。一時間,互聯網江湖成為了手機大賣場,紛爭四起,叫囂不止。高潮剛剛落幕的小3大戰,著實讓網民們大開眼界。
看罷了爭吵和炒作,回歸主題。互聯網企業做手機,真的會成功么?在筆者看來,互聯網企業做手機,方法有多種,結局只有一個:無疾而終!
先來探討一下眾多的互聯網巨頭做智能手機的初衷吧。小3大戰,將互聯網巨頭進軍手機的野心暴露無遺:搶占移動互聯網終端入口。這個意義想必不用過多解釋,與百度用搜索搶占互聯網入口一個道理。
不得不承認,百度、阿里巴巴等巨頭在互聯網領域已經遭遇天花板,急需尋求新的利潤增長點,移動互聯網不失為一個方向。就市場規模而言,國內網民數量增速已經明顯放緩,而手機用戶規模增長依舊強勁。來自CNNIC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56億。顯而易見,移動互聯網未來的潛力已經超過了傳統互聯網。
正是因為移動互聯網有著如此大的發展潛力,互聯網大佬們才會擠破頭殺入移動互聯網,爭奪入口亦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此前,較早進入移動互聯網領域的UC和騰訊,憑借手機瀏覽器產品已經占了一席之地,百度、360和小米等后起之秀要想超越有一定的難度。為此,百度、360和小米才會做智能手機,通過內置自己的應用來搶占移動互聯網入口。
在做手機的玩法上,互聯網巨頭們各自有各自的招兒。具體來說,互聯網企業做手法的玩法無非有以下幾種:
1、合作:百度與長虹合作,阿里巴巴與天宇合作。互聯網企業負責手機OS及內置軟件的研發,手機廠商負責手機生產。
2、貼牌:360特供機,走的是貼牌路線。由華為代工,帖360的牌,預裝360的軟件。
3、代工:小米路線。小米負責手機設計,不負責生產,這與PC生產的模式類似。對此,雷軍稱這是互聯網做手機的輕資產模式。
眼下,互聯網企業一味比拼手機配置和價格,這注定了互聯網企業進軍手機市場的競爭會更激烈。無論是哪種模式做手機,都要拿錢補貼用戶。說白了,互聯網企業都在虧本做手機,花錢搶市場份額。加之互聯網企業并不具備做手機的優勢,對手機產品質量和體驗的把握很差,這些都是隱患。
從用戶角度來看,低價手機固定好,但沒有出色的用戶體驗也是很難臣服用戶的。還有不容忽視的一點就是,手機內置的各種軟件久了會令用戶產生抵觸。長此以往,互聯網企業的定制手機能否占領市場還是一個未知數。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一味比拼低價,用戶的忠誠度也難以保證。一旦互聯網企業的定制手機陷入1000元以下的價格區間,會讓用戶形成追求更低價手機的心理。一家互聯網企業虧錢拉攏了一批用戶,另一款更低價格的手機上市,用戶肯定會逃離,這對進軍手機市場的互聯網企業來說是致命的。
就現狀而言,一些互聯網企業的定制手機已經跌破千元冰點。照這個趨勢,白菜價就能買智能手機并非天方夜譚。那時,互聯網企業還有心虧本做手機嗎?花了錢,買不到市場份額,傻子才會干。所以,互聯網企業做手機的玩法有很多種,但結局只有一個:不了了之,無疾而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