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談話的現實意義
要改變利益分享僵化、改革進程受到遏制的局面,必須像鄧小平那樣,重新定義改革,解放被壓制的創造性力量
20年前的新春時節,88歲高齡的鄧小平奔波于武昌、深圳、珠海和上海等地,一路走一路談。南方談話為當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四大定下基調。在中國的改革史上,它是一座高高聳立的里程碑,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南方談話極大地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它消除了禁錮思想的意識形態符咒,回答了改革開放面臨的重大而迫切的問題。其最重要的理論突破,是論述了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關系。一直困擾著經濟理論和改革實踐的“姓社姓資”問題自此宣告破解,市場經濟從此獲得了合法性。在那些“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一度口含天憲之時,這些觀點真可謂石破天驚。人們的思想獲得空前自由,舊制度和舊觀念禁錮下的生產力得到空前發展,自由從事經濟活動的恐懼基本消失了。鄧小平號召“膽子要再大一點,步子要再快一些”,而且一再告誡,誰反對改革,誰就下臺。由此,改革僵局得以打破,中國重新回到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上。
走過20年崢嶸歲月,鄧小平提出的許多重要設想大多變成了現實。南方談話中提出的許多概念,如“三步走”“三個有利于”等,已經深入人心。南方談話所針對的人和事,或許不再具有現實意義,但是,其中體現的實事求是、破除教條、鼓勵試驗的精神,仍可資為當前改革的精神資源。
在鄧小平留下的重要精神遺產中,需要特別強調的是,他能夠準確研判社會形勢,把握民心取向,做出政治決斷,這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給予當今政治家們的重大啟示。 南方談話是一次深思熟慮的政治行動,是凝聚著眼光、智慧和責任的政治動員。它帶來的巨大影響說明,政治家在關鍵時刻的抉擇,有著難以估量的價值。
迄今20年來,中國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距離完善的現代市場體制仍然有很大的距離。在南方談話的激勵下,市場積蓄的能量迅速釋放,而當時及后來很長時間,對于市場化的法治基礎認識不到位,對權貴資本的制度性約束軟弱,以致市場化進程在一定程度上遭到扭曲。法治不彰導致權錢交易盛行,在權力卵翼下滋生了形形色色的特殊利益集團,既得利益者利用不規范的市場謀取巨額不正當利潤。更為惡劣的是,他們往往打著改革的旗號,謀取一己私利,成為《荀子•大略》中抨擊的“口言善,身行惡”的“囯妖”。其行為敗壞了改革的聲譽,以至于部分民眾對與改革產生了不信任,“改革已死”“改革共識破裂”等說法頗為流行。
目前的社會形勢在一些方面與鄧小平視察南方前夕的社會形勢較為類似,社會上彌漫著無力感和焦慮感。普遍的改革焦慮癥反映了不容回避的社會現實,強勢的利益集團利用手中掌握的權力試圖壟斷改革創造的紅利,利益無法得到公平的分享。要改變這種利益分享僵化、改革進程受到遏制的局面,必須像鄧小平那樣,重新定義改革,解放被壓制的創造性力量。
在近來的紀念文章中,我們聽到了“再來一次南方談話”的呼聲。這種期待說明,改革并沒有死,改革共識并沒有完全破裂;死亡的只是對既得利益集團的幻想,破裂的只是對扭曲的利益分配機制的信任。當然,應當正確地分析這種期待。20年前后的改革阻力存在明顯差異。當時阻礙改革的社會力量,是圍繞計劃經濟形成的龐大的利益集團,以及為其辯護的意識形態。今天市場已經發展起來,即便是深化改革的抵制者,大多也不愿意放棄市場經濟,只不過他們更愿意利用權力擴展于己有利的畸形市場。在金錢與權力的同盟中,很多人是南方談話的受益者。但是,當年的改革者或“免費搭車者”,部分變成了改革的阻力。同20年前相比,無論是改革的目標、改革的對象還是改革的方法和改革的路徑,都顯著不同了。面對全新的局面,改革的推動也將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再期望某個英雄人物振臂一呼,萬民影從,已經不現實了。改革新共識的形成,不會再通過一次或幾次南巡塑造出來,而是來自執政黨內部對于當前社會經濟形勢做出準確的分析,把握民意的變動,回應民眾的關切,做出集體的決策。
中國又到了一個重要的關口。如何邁過這道坎,不僅考驗著執政黨,也考驗著不同階層的民眾。中國要實現和平穩定的轉型,需要若干前提條件,例如,社會各方需要理性互動與合作,對形勢的研判不要形成認知鴻溝。目前,社會各界對于中國面臨的問題,在很多方面已經達成共識。新的改革意愿正在形成,支持改革的力量也在快速聚集。但是,改革意愿已跑到了行動的前面。南方談話再次表明,卓越的政治家總是站在時代潮頭、引領民眾前行的。■